近日,广东阳江高速服务区一男子划破他人车胎后主动“推销”补胎服务的视频引发公愤。据车主称,其轮胎定损金额高达8531元,这看似简单的“黑心商贩”行为,实则蕴含着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事件本身来看,涉事男子的行为在法律定性上存在争议。律师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复杂性。一方面,如果车主未察觉车胎被划破而驶入高速,那后果不堪设想,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还会殃及其他车辆,这种情况下,划胎行为就可能触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罪最高可判死刑,这表明这种行为潜在的危害是多么巨大。
然而,从目前掌握的信息而言,男子主观上可能只是想通过补胎赚钱,他针对的是特定车辆,并且没有直接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所以更倾向于“故意毁坏财物罪”。按照《刑法》第275条规定,毁坏财物价值5000元以上就可立案,8531元的定损金额让他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这一争议背后,深刻地反映出犯罪者的无知,他们以为只是小手段赚钱,却不知已在危害公共安全的边缘试探。每一次划胎的动作,都是对他人生命的一种漠视,这是人性底线的崩塌。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停车场等公共区域,类似的黑色产业链长期存在。像技术性碰瓷,故意制造轻微剐蹭来逼迫车主私了;强卖高价救援,在偏远路段扎破车胎然后收取天价换胎费;盗销一体化,偷盗车牌后联系车主索要赎金等行为。这些行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把公共空间当成了他们的“狩猎场”,利用车主“破财消灾”的心理进行精准勒索。
在阳江服务区的这起事件中,涉事男子以为“划胎 - 补胎”是低风险的生意,却忽视了现代科技的监控力量,行车记录仪和服务区的监控网络让他的行为无所遁形。他想赚取可能不足千元的补胎费,却要面临近万元的赔偿和刑事追责,这是多么讽刺的“投入产出比”,也显示出他在智商和法律认知上的双重缺陷。
值得称赞的是,车主“坚决不和解”的态度。当更多的受害者都像这位车主一样,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不是向“花钱买平安”的潜规则妥协时,这些黑色产业链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大大挤压。
无论是划胎讹诈还是碰瓷诈骗,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黑心生意”,本质都是把他人的生命安全当成了牟利的工具。一个人仅仅为了几百元的补胎费就制造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风险,他丧失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