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一直在困扰张医生,就是有关于高血压的分级。其实教科书上写的很清楚,而且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的。但是,朋友们要知道,教科书一般来说,都是最保守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各种指南、共识、专家意见等文件。这些文件都是行业内大牌专家制定的,能够获得行业内的认可,优点是更新快,观点前卫,缺点也是因为太过前卫,不一定会得到官方的认可。
教科书上清楚的把高血压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高血压又被称为轻度高血压,它是指: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这两个条件只要满足一个,就可以被定义为一级高血压。此阶段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
二级高血压又被称为中度高血压,它是指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同样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即可,此阶段病人可能伴有轻微症状,如头晕、头痛等,需进一步加强治疗。三级高血压就更加严重了,又被称为重度高血压,它是指: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也是二者满足一个就可以,此阶段的朋友症状明显,可能伴随靶器官损害(如心脑肾损害),甚至出现急性并发症,需立即采取强化治疗措施。
聊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感到疑惑,这不是写的很清楚吗?张医生为何还会感到困扰呢?这是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可能对高血压的分级标准略有差异。例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保留了三级高血压的分类,而部分国际指南仅分为一级和二级。这才是让张医生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
聊到这里,有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高血压这样分级到底有何意义,其实目的很简单,医生们是想利用这种分级,来规范自己的治疗策略。一级高血压通常采用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降压药物。二级高血压一般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降压药物。而三级高血压往往需要强化治疗,并密切监测靶器官损害情况,
但在实际应用中,情况往往要复杂的多,很多朋友只是一级高血压,但早早就出现了靶器官损害,而三级高血压多年,却没有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朋友也不少。这就给治疗决策带来了很多影响,如果过度医疗,会给患病朋友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如果治疗强度不够,又会后患无穷。这也是张医生感到纠结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对中青年高血压朋友,他们未来的路还非常长,一旦决策错误,可能会误人一生。因此,张医生建议这类朋友需要结合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2~3级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高危的高血压朋友,降压药物治疗应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进行。
细心的朋友恐怕早就发现了,对于2~3级的高血压在治疗措施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张医生个人认为,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我们重点需要关注的不是采用哪种治疗方式,而是如何让血压达标。这个看上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透彻领悟的朋友并不多。
不信朋友们可以仔细想一想,在自己治疗的过程中,有多少次,明明自己血压控制得很好,却因为别人说某种降压药更好,而更换了治疗方案呢?我们会不断遇到版本升级频率比自己学习更快的新药物和新疗法,它们以“让血压更稳定”为名闯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无法确定,它们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甚至连医生都不知道。而面对这种诱惑,张医生的建议是,只要血压是达标的,就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对于2~3级的高血压还算好办,治疗原则是比较明确的,而对于无合并症的1级高血压朋友,由于既往临床试验证据很少纳入低至中危的年轻高血压患者,所以,是否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仍存争议。
这是不是意味着,对于这类朋友的治疗,降压药就是可有可无的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压在>130/80mm Hg的年轻成人,血压升高与长期心血管病风险增加有明确关系。也就是说,只要血压不达标,就有患上心血管病的风险。此外,及早治疗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自己发展为重度高血压、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器官损害;反之,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高血压导致的器官损害是难以完全逆转的。
因此,尽管缺乏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降压治疗获益证据,对于年轻的、无合并症的1级高血压朋友,仍应该酌情考虑降压药物治疗。注意,张医生在这里说的是“酌情”,而不是“必须”。降压药只是一个可选项,而不是一个必选项。
中青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原则包括:及早干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并举,通过血压平稳达标并综合管理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其他可逆转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很久以前,张医生就和朋友们说过,年轻人的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征与老年高血压不同,因此,中青年高血压朋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强度和优化降压药物的选择等方面,应与老年高血压有所区别。也就是说,适合老年人的高血压治疗策略,并不适合中青年高血压朋友。那么,中青年高血压到底该如何治疗呢?咱们稍微卖个关子,留到下一篇作品再详细讲述。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