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哺乡邻也是一道年味
据报道,衡女士当医生的老公回江苏徐州老家过年,街坊邻居得知后,每天早上8点就到他家门口排队看病,大家很自觉地拎上了牛奶鸡蛋。衡女士说,这个“传统”延续五六年了,感觉老公回老家过年比上班还辛苦。尽管衡女士心疼自己的老公,但言语之间还是透着一股自豪,而视频中衡女士的老公则始终面带微笑接待来看病的乡亲们,令人动容。
春节期间,多地返乡医生在老家过年的同时,为村民把脉看病,提供健康咨询,有的已坚持多年,受到网络围观和点赞。不只是春节如此,医者仁心也在其他时间节点展现。例如,2023年9月,华西医院肿瘤专家廖正银国庆又回乡义务看病,这件事他已坚持近30年;同年8月,医生万锋锐周末回老家安徽泗县探亲,乡亲们排队看病“踏破门槛”。
医生平日里很辛苦,也需节假日休息,这么“被加班”,合适吗?其实,懂的都会懂。笔者父亲退休前也是一名主治中药师,多年前,他只要在家休息,就会有很多邻居上门咨询或寻求帮助,过年也不例外。我小时候很不解:干嘛替别人忙得不可开交、累得不行?父亲只是淡淡一句:“能帮就帮吧。”在笔者看来,诸多医务工作者和乡亲们之间自发形成了一条超越病患关系的情感纽带,无论是求助者还是施助者,其实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乡亲们带着礼品回馈衡女士的老公,因为父亲笔者少时也经常被村民关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不独医生如此,一些律师、教师等同样会在回老家过年时向有需求者提供援助。
乡村社会这道独有的“风景线”,源自守望相助的古风,可谓源远流长。而审视此类事例,总让人心生追问:什么是衣锦还乡?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衣锦还乡,不是开豪车、建豪宅、在人前炫富,而是被乡亲们真正需要、真心敬重。因为,真正的“富有”抑或“发达”,从来都是朴实无华的。它是一个“离乡者”才华和声望的积累,也是一个“还乡者”学识和境界的展现。
春节期间,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在返乡。在城市与乡村的两种视野和意识发生“碰撞”时,不妨多些反哺的考量和行动。说到底,把脉桌前的蜂拥而至,也是一种年味。这番滋味,涵盖着读书的意义、道义的力量,让春节文化或春节文明更添一层深意。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社会观感悄然发生变化:对比“穿金戴银”式炫耀,善于反哺乡里者更受人敬重、艳羡。春节前夕刘强东回馈老家村民和老师,引发集体围观和点赞,就是佐证。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令人欣慰,也更令人期待。(伍里川)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