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丝到白发,于风雪中踏上行医之路,五十六载悠悠岁月如水流逝,王万青视草原为故乡、把牧民当亲人,以毕生坚守书写了对理想的忠贞。虽然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草原儿女不会忘记“大脚曼巴王万青”,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牧民群众的热爱都将永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每一个心怀梦想、坚守初心的人。
情系草原 初心无悔
隆冬时节,玛曲草原,千里苍茫,远山积雪皑皑,似乎在默默追忆着56年的坚守。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人们口中的“王万青”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片片炽烈的真情,一股股催人奋进、勇毅前行的力量,让“大脚曼巴”的故事在草原上有了更多深情的版本。
在藏语中,玛曲意为“黄河”,黄河在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拐了一个大弯,由东朝西反方向浩荡而去,因此这里又被称为黄河第一弯。
旁边的阿尼玛卿山和之字形散布的湿地河流在贡赛尔喀木道圈出了一个草原,草原上有个阿万仓镇。这里离上海直线距离接近2000公里,海拔落差超过3500米。
2024年10月,“大脚曼巴”王万青的骨灰撒在这片他生活了56年的草原。他身许牧民一辈子,如今散作片片青草,他的精神也留在了这里。
王万青是上海人,祖籍在浙江定海,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填写分配志愿时,他写下“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半个多世纪前,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带着满腔热情踏上西去的列车,义无反顾来到玛曲县,毅然决然投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这一干就是五十六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王万青坚守的信念。“我到了甘南就问,甘南哪里最艰苦。他们说当然是玛曲县,那里海拔太高了。我到玛曲问,这儿哪里最艰苦,他们说阿万仓。那好啦,我决定,就去阿万仓好啦。”
从繁华如昼的都市上海,到千里苍茫的雪域草原,这是怎样的跨越,又是什么样的坚守,让他远隔2300多公里,青丝染成白发,五十六载的风雪行医路,似水流年,王万青曾经感慨地说:“玛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在这里同样追寻到了人生的价值。
阿万仓15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四分之一个上海的面积。1000多牧民,却没有一个专业医生,王万青成了这里历史上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医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万仓医疗条件差,王万青在这里做的第一例外科手术,手术台是两张办公桌,无影灯就是两把手电筒。
游牧群众居所不定,王万青每年要花近半年时间去牧区巡诊。他曾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做过胎盘剥离手术,曾在夏牧场里抢救心衰的新生儿,也曾顶风冒雪去抢救窒息昏迷的牧民。“现在想想也后怕,当年就是胆子大。那是急救,病人要转移到县里可能半路上就没命了”。
在阿万仓,王万青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王万青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去牧民家里逐一进行健康体检,带着显微镜做检查寄生虫。他一人骑马走遍全乡,完成了阿万仓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普查,使90%的藏族群众有了健康档案。
在采访中,群众争着给记者讲述王万青的故事。阿万仓镇贡赛村村民旦考从十岁左右就认识了王万青,那时医院里面没有上下班的明确界限,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前来敲门,王万青都会予以诊治,那时缺少交通工具,王万青背着医疗箱走村串户,这些都是旦考脑海中对王万青的印象。
当时旦考阿爸腿部患病,卧床不起,王万青诊治过后,病情就有了好转。面对记者,旦考难掩悲伤:“他在群众当中的反响特别好,治疗水平也非常高,听说他去世了,我们老百姓的心里也特别得难过。”
岁月无声,时光有痕,王万青曾经坚守过的地方,早已变了模样。如今的阿万仓中心卫生院里,各类现代化医疗设备一应俱全,20多名医务工作者正夜以继日地守护着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眷眷之心 念念回响
2024年9月下旬,王万青病情加重。在家人的劝说下,他从玛曲县被送往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救治。10月13日,病情日益严重的王万青,向家人诉说着回到玛曲的想法。病榻之上,他念叨着:“草原是我的家,就是闭眼也要回到玛曲去。”
2024年10月14日15时45分,王万青逝世,享年80岁。王万青去世后,遵循他的遗愿,家人将骨灰安撒在了他的第二故乡——玛曲草原。尽管他生前立了遗嘱,一切从简,不办任何形式的葬礼。但悲痛的消息仍传遍县城的大街小巷,群众自发赶来悼念这位情系草原的好“曼巴”。得知王万青离世的消息,玛曲县阿万仓镇道尔加村的夜来骑上摩托车,赶了70多公里路来送“王曼巴”最后一程。
其实,王万青一生中还是怀念上海的,但他把这份感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化作了对草原奉献的动力。
在儿子王团胜的记忆中,父亲从未和家人说过一句想回上海的话,只是偶尔几次带家人骑马坐汽车转火车回过上海探亲。爷爷奶奶去世后,父亲再也没有因私回去过。他知道,父亲还是一直想念着上海,但父亲说过:草原就是他的家。他要一直留在这里,发挥余热,为当地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王万青喜欢画速写。在他房间里尚存有100多张记录他生活的速写。其中一张自画像中,年轻的王万青戴着眼镜正拿着行李从万家灯火中走来。他写道:“白发苍苍的父母送我到门口,走出二三十步后我回头,门已半掩,依稀可见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朝我挥手——这是让我快走……”
这些出自王万青笔下的速写画中,满载着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藏着他对这片草原的眷眷之情……
医者仁心 不负使命
王万青是草原的赤子,是上海的游子,但他更是9800万忠诚共产党员中的一员,是千千万万医疗工作者的楷模,是玛曲草原牧民心中的“大脚曼巴”,全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0年度十大“陇人骄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第七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2010年度“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党的十八大代表,一份份荣誉记录着他在草原上的坚守和奉献。
王万青的真实经历感染着草原新一代医务工作者,鼓励医务工作者扎根基层,让农牧民在基层能看病、看好病的愿景,如今已成为现实。
1990年,王万青被调入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几年后担任外科主任。在同事们眼里,王万青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同事姚春林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玛曲草原,自记事起,他就经常听老人们说起王万青的故事。怀着憧憬和向往,从医学院毕业后,姚春林就加入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团队,和王万青成为了同事。
姚春林回忆说,在一起共事的几年里,王万青在业务上生活上和工作中,都给予很大的帮助和很大的启发。“王万青主任在工作中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感觉到什么是医者仁心。”
医疗条件落后,导致牧民们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王万青意识到,在这里行医只专一科行不通。他非常重视业务学习和科学研究,积极参加野战外科学习班,心电图诊断、骨科、外科急救急诊等学术培训班。
学中干、干中学,王万青不仅把自己锻造成了一位掌握大内科和大外科知识技能的“全科医生”,还带领团队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和素养,推动医院外科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他先后主刀或主持参与过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一些手术还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空白。
王万青还自费购买俄文原版《医学百科全书》,翻译医学资料10余万字,发表《使用粗皮质激素控制高热必须慎重》《阿万仓乡牧民发病情况分析》《玛曲高原新生儿肺炎氧气治疗的重要性》等20余篇论文,部分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
现任玛曲县阿万仓中心卫生院院长其军才让告诉记者:“作为院长,我接任了王万青老师留下来的这份工作,这是一份崇高的事业,我要不负使命,继续前行,给阿万仓的牧民群众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薪火相传 精神延续
虽然王万青永远的离开了,但医者仁心的火炬已在草原持续传递,他对草原的深情、对牧民群众的仁心已传承下来。不仅他的儿子、孙子毅然选择从医之路,续写救死扶伤的篇章,而且在王万青精神的鼓舞下,众多 90 后、00 后也纷纷投身医疗事业,奔赴阿万仓等条件艰苦的地方行医。
王万青的大儿子王团胜在草原上出生,自幼跟父母在马背上奔波,在帐篷里出诊,小小年纪时就学会了消毒、配药等辅助工作,是父母的好帮手。在王团胜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整日都很忙碌,白天忙着治病救人,晚上忙着读书学习。经年累月,耳濡目染,王团胜也渐渐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1986年,王团胜考取了甘肃省卫生学校影像学专业。毕业之后,他和父亲王万青一样选择了到草原去。自此王团胜便沿着父亲走过的路、蹚过的河,成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四年前,王团胜的儿子也继续选择了从医这条路,作为定向生,考取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刚开始他挺担心他的那些书籍,因为都大多数都是医学书籍,他担心后面没人搞医,他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后面他听说孙子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而且是选择临床医学专业,更是定向生,毕业后得回到甘南来,他特别得高兴,那几天我觉得他都好像年轻了几岁一样。”追忆起王万青听到孙子考取天津医科大学的那段时光,王团胜满心感慨。看着父亲王万青眼中闪烁的泪光,王团胜深知他不仅是为孙子的成绩而喜悦,更是因为这份医者仁心在孙辈身上有了延续,是家族精神的传递。
两年前,90后医学毕业生吴冯莲听说了王万青的事迹,决定前往阿万仓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初到卫生院,面对偏僻的牧区环境,吴冯莲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但一想到王万青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她迅速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她表示要立足本职工作,继续发挥王万青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牧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越来越多像吴冯莲一样的年轻人正追随着王万青的脚步,投身于草原的医疗事业,他们带着青春的热忱奔赴这片广袤大地。耐心开展诊疗工作,从疾病预防到日常护理到普及健康知识,事无巨细。这些年轻人正用行动传承着王万青的精神,为草原医疗注入新鲜血液,让希望在这片草原上不断生长。
记者手记
王万青的生命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虽然平凡,却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诚。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在玛曲草原的上空熠熠生辉,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儿女,为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发展不懈奋斗。他所留下的,不仅仅是对医疗事业的无私奉献,更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草原深沉的热爱,这种精神力量将在甘南草原永远传承,永不磨灭。
甘南融媒记者 常霞 吴海平
玛曲融媒 周德凯
往期推荐 ●●
// 1
// 2
// 3
编辑丨蔡晟堃 责编丨苏琳喜
审核丨张大勇
获取最及时、最全面、最权威的甘南新闻,带您了解最新的甘南动态!您还可以通过2455038805@qq.com邮箱向我们投稿,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