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店》(2017)剧照。
近年来,新出版图书的封底几乎都会印有数量不等的名家推荐背书,这已然成为出版业不成文的规则。这些简短的推荐语通常在正式出版前就已经发出邀约,邀请相关领域更为出名的同行为新书“站台”,其中往往会出现类似“精彩”“感人”“发人深思”等赞美之词。
近日,大型出版商西蒙与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率先向这一传统发起挑战。该公司执行编辑肖恩·曼宁(Sean Manning)在《出版人周刊》发文称,从2025年开始,该公司将不再要求作者为其书籍添加宣传文案或名家书评推荐语。
曼宁认为,“创作一本好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试图获得书评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不论是作者本人还是被征求书评推荐的同行,本可以将这部分时间用于阅读他们真正想读的、对他们的写作有益的书,而不是出于对编辑、对同行、对朋友或前同事的尊重而不得不读的书。“更糟糕的是,这种利益交换创造了一个排外的、不讲求‘唯才是举’的创作生态,这种生态系统往往更看重人脉,而不是才华本身。”曼宁在文中写道。
曼宁还指出,该传统并不是从出版业诞生之初就存在。在图书出版历史上,包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翰·亚当斯》等作品在内,许多销量大、获奖多、备受推崇的作品在首次印刷时都没有使用相关简介推荐文案。
在《百万》杂志一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图书宣传文案的演变。作者通过考证发现,在作品中加入第三方赞美的做法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试图找到一两句褒义语录的作家。1516年,也就是他出版《乌托邦》的那一年,莫尔写信给哲学家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请求他“尽可能地引用几位知识分子和杰出政治家的最高推荐来为这本书增光添彩”。这种做法到了18和19世纪才变得十分普遍。虽然许多推荐可能是真实的,但人们很早就怀疑这些推荐更多是空洞或夸张的溢美。
在其他相关行业中,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常见。“一位电影制片人的宣传短文,出现在另一位电影制片人的电影海报上的概率有多大?一位音乐家的宣传短文,出现在另一位音乐家的专辑封面上的概率呢?”曼宁称,图书行业对宣传文案的坚持已经对行业整体的最终目标产生了极大损害。
该倡议在出版界引发持续讨论,或将开启一场全新的变革。届时,新作家不必经历通常令人羞辱的寻求支持的过程;成功的作家不会因为请求推荐而身心俱疲,这可能会为其他形式的相互支持留出空间。正如曼宁所指出的,减少对宣传的依赖可能会鼓励图书推广的深层创新。
不过,曼宁所在的西蒙与舒斯特公司同样表示,此举并不意味着完全拒绝在封面添加推荐语。“如果推荐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阅读这本书,并且被深深打动,以至于忍不住为其写推荐,我们将非常乐意促成。”
1.Why Simon & Schuster’s Flagship Imprint Won’t Require Blurbs Anymore
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industry-news/publisher-news/article/96957-why-simon-schuster-s-flagship-imprint-won-t-require-blurbs-anymore.html
2.I Greet You in the Middle of a Great Career: A Brief History of Blurbs
https://themillions.com/2012/02/i-greet-you-in-the-middle-of-a-great-career-a-brief-history-of-blurbs.html
3.Brilliant, moving, thought-provoking! Simon & Schuster is dispensing with book blurbs – will it make any difference?
https://theconversation.com/brilliant-moving-thought-provoking-simon-and-schuster-is-dispensing-with-book-blurbs-will-it-make-any-difference-248896
4.In a dazzling move, Simon & Schuster is dropping their blurbs requirement.
https://lithub.com/in-a-dazzling-move-simon-schuster-is-dropping-their-blurbs-requirement/
作者/申璐
编辑/荷花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