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最浓时,总在离家前夜。
伴随着行李箱打开的声音,客厅里突然开启出某种隐秘的仪式——岭南阿嬷用三层保鲜膜裹紧红漆木盒里的黄金煎堆,江南姆妈变魔术般从茶几下掏出第八袋苔条年糕,川渝妈老汉们紧急打包桌上的桃酥、蛋条……
这些必不可少的、已跨越整个春节的小吃,此刻即将化身春运特供的活体GPS,准备穿越两千公里,降落在某个外省城市的出租屋里。
△广州小孩的“噩梦”——煎堆、油角和蛋散。(图/图虫创意)
大家似乎默认,初八回到工位,年也就过完了。可那些被油纸包着、锡纸裹着、保鲜盒镇着的小吃,正月十五前固执地霸占着异地餐桌的C位,黏在办公桌抽屉深处,强硬地拖长春节尾声。
嘴上抱怨着“吃不完,根本吃不完”的人,也在偷偷眷恋着那口熟悉的年节余韵。只要这些限定小吃还在,依旧在“过年”。
广东:油角、煎堆、蛋散
广府人的过年习俗里,添置“油器”是绝对的头等大事。在广州,有不少老牌小食店甚至停售平日售卖的粉面包点,搬出油锅专心致志地制作“油器”,炸油锅的香味可以从拂晓持续至夜晚。而此时也是这些小店最高光的时刻——只要油锅不停,店外排队等候的人就不会散去
△一些小店,早早地就在店外开始油炸煎堆。(图/图虫创意)
讲究好意头的广府人,制作的油器五花八门,但最硬核的当属油角、煎堆、蛋散组成的“油器三宝”
形似“荷包”(钱包)的油角有恭喜发财的意思,因此被赋予“家肥屋润”的好意头;
而圆滚滚的煎堆用苞谷、芝麻、花生等食物杂糅而成,有五谷丰登的寓意,广东俗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则凸显了煎堆的地位。
对于我这种广州小孩来说,象征“衣食无忧”的南乳蛋散则是过年版的“薯片”,比丰实的油角、煎堆更快“秒没”,吃上一块入口即化的蛋散便能乐上一天。
△过年版“薯片”——蛋散。(图/视觉中国)
做油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论是制作哪一款油器,都需要经历揉面、搓皮、调馅、再下锅的工序,往往需要花上一整天。
这里面,煎堆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先要把糯米谷爆炒,将分离出的米花倒入糖胶之中,还得趁热把米花糖揉成一团做馅料,然后用面皮裹上馅料再在表面滚上芝麻,放进滚油里炸。
因为过程复杂,旧时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往往全家出动合力制作,住在老街窄巷的街坊则会左邻右舍互相串门、合力开油镬,气氛格外浓烈。
△广州居民在祠堂里制作广府小吃。(图/视觉中国)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得到重视,经典油器逐渐推陈出新,受到年轻人的认可与喜爱。不少广东茶楼还将这些油器列为固定菜品,外地游客也能随时享受煎堆、蛋散带来的快乐——只要不怕热气,多吃几块也会怡然自得。
广西(客家):糖环
让广西客家小孩春节“又爱又恨”的小吃,糖环当属第一。
这种小吃在两广客家人聚集的地方颇为常见,也称为酥果。这是货真价实的油炸物,一口即“上火”,连吃七天让喉咙发不出声.尽管如此,大人小孩依旧管不住嘴。
△在广州街头售卖的糖环。(图/视觉中国)
糖环形似“中国结”,内里是糯米,外层是糖衣,有团圆喜庆之意。由糯米揉成的面团经客家人的民间智慧展现出各式各样的“绳结”,再裹上厚厚的糖衣放入油锅一炸,伴随滋啦滋啦的声音,全年最“上火”的食物出锅,趁着热乎的劲儿吃更是酥脆上脑。
印象中是在除夕夜里,三姑六婆便会备足整个春节的糖环,这既是年夜饭的佐食,也是走亲戚的面子。当大人在后厨里忙活时,孩子们也爱掺和到后厨里蹦蹦跳跳,时不时捏出别具一格的绳结。在过往的记忆里,年味仿佛是捏出来的
△广西农村,捏糖环的老人。(图/视觉中国)
四川:桃酥
四川小孩的“噩梦”,莫过于看到餐桌上厚厚摞起的以桃酥为首的各种“酥”。平时对年轻人排队吃网红餐厅的行为嗤之以鼻的家长们,春节来临前,却要自觉前往中式糕点店前“罚站”。在我的记忆里,历年来一向如此,雷打不动。
△成都人的过年仪式感——排队买糕点。(图/视觉中国)
这种据说起源于江西的粗粝点心,却被四川人发现了无限妙处,甚至成为了判断一家糕点店够不够资格的试金石。对于桃酥,老一辈们有一套自己讲起来头头是道的、回忆里的制作方法论:
制作桃酥,必须用乐山小榨菜籽油混着汉源花椒炼过的猪板油,非得让老铜秤砣称出七钱面粉配三钱核桃碎,老师傅揉面时手背青筋暴起如同在铸铁器,可落槌定音的却是案板边那罐温到36℃的土蜂蜜。
在机械尚未“一统天下”时,桃酥自带着BGM登场——当腊月廿八的油锅在街坊四邻窗台下咕嘟冒泡,整条巷子都会被核桃与猪油缠绵爆裂的香气偷袭,这是灶王老爷都忍不住扒开云雾偷看的时刻。
竹簸箕里刚出锅的桃酥还支棱着不规则裂口,咬下去是摧枯拉朽的酥,细品时渗出油脂的荤香,末了喉咙里还游着一丝椒麻。面热心热的川人,总是能把这种暴烈温柔发挥到极致。
△桃酥,越“土”越好吃。(图/视觉中国)
那些说桃酥太腻太土的年轻人,大约没听过老成都的玄学:正月里没啃完的桃酥要留到初八,老一辈说这叫“啃灾”,把桃酥的裂纹当成年兽的鳞甲来啃,啃得越碎,新年晦气散得越干净。
在办公室掏出桃酥的一瞬间,落下一粒粒细不可查的碎屑,大概也会替远在四川盆地的搪瓷盘,硌一下大城市的冬天。
江西:饺子粑和冻米糖
江西作为热爱“恰粉”的省份,其大部分小吃也跟米有关系
作为半个鄱阳人,“饺子粑”(名称被简化后,叫单字“粑”)绝对是我记忆深处排名第一的美食小吃。
每逢年节或喜事的日子,掀开冒着热腾腾的蒸汽的蒸笼,吹弹可破的雪白饱满表皮,伴随着稻米的清香和馅料的香味,半个盘子大小的饺子粑常常以这样的出场方式映入眼帘。
一般常见的馅料有腌菜豆干猪肉末、笋丁青椒豆角等等,微辣,都是炒熟后包制再蒸熟。刚出笼的粑,大口咬下去,软绵鲜香,几口下肚,驱散了冬日山区里阴冷雾气的寒意。
△江西冻米糖。(图/视觉中国)
除了粑,可以放在手边作为“春晚伴侣”的,就属冻米糖了。这也是赣江流域腊月寒风里藏着的,一种会“爆炸”的年味密码。
冻米糖的玄机全在“脆”字上。当晒足三季日头的糯稻蜕变成晶莹冻米,麦芽糖在灶上咕嘟冒泡,随后,冻米被铁砂炒得噼啪爆裂,像极了除夕夜的爆竹提前炸响。
如今,虽然超市货架上的冻米糖穿上了真空金装,但大多数江西人仍固执地偏认那油纸渗着糖渍的土法制品。那股顽固的麦芽甜,正沿着食道蜿蜒成赣江支流,浇灌出一年的蜜意。
河南:焦炸丸子、肉合和菜合
河南的新年是伴随着油香味到来的,自带“滋滋”声的各种炸货总是不可或缺,也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
每年河南人必做的炸货有许多,常见的有炸带鱼、小酥肉、排骨等,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家乡特色的,比如焦炸丸子、咸食、馓子等。
△河南濮阳的“蜜三刀”。(图/视觉中国)
而在所有炸货中,消耗最多的往往是焦炸丸子。油汪汪、酥脆脆的小丸子,在刚出锅不久时,最宜直接入口食用。吃不完冷掉了也没关系,它又成为炒菜里的一味配菜,有些人甚至还会用它做汤使。
洛阳当地有一家很出名的不翻汤,据传曾得到过康熙皇帝的赞赏。我小时候去喝时,老板会在每碗汤里放几个焦炸丸子。金黄的丸子泡在酸辣爽口的汤里,依然色泽明亮、外皮焦香,口感略像煲仔饭中的锅巴,但味道更富层次感。
△不翻汤里的肉丸子。(图/图虫创意)
炸货之外,我最喜欢的是洛阳的肉合菜合。如果说热面皮夹凉拌肉的肉合是酥脆与软烂的冰火交响,那么菜合则是煎饼裹乾坤的朴素哲学。
后者的面皮则如宣纸般柔韧,包裹韭菜、粉丝、鸡蛋、海米、木耳等馅料,对折后边缘抹面糊封口再用平底锅文火慢烙。面皮渐次染上虎皮纹,内里蔬菜的汁水被锁住,鲜香随热气蒸腾。老辈人讲究“三翻九转”,确保外脆内润,咬开时粉丝晶莹、韭菜翠绿。
这本不是过年必吃小吃,但因为只在当地有,所以每年回家总能看到在冬天的寒风里,揣着手排队购买的年轻人。当咸香的猪肉和爽口的黄瓜在酥脆的面饼里碰面时,家乡的味道也游走全身了。
东北——皮冻与冻梨
而东北的过年小吃,可以说一切都是从杀猪开始的。
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只有过年才能杀猪待客,而猪身上的各种部位自然也不能浪费,这样才能让它死得其所。
△东北市场里,供人打包带走的杀猪菜。(图/视觉中国)
首先,肥肉部分可以炼猪油,为接下来一年提供足够的油水。当然现在大家已经很少吃猪油了,但炼猪油的副产物——油渣(油滋啦)就成为了小孩子们期盼的美食:蹲在大人身边默默等待,一口一个,相当nice。当然,油渣也可以和酸菜搭配,做饺子馅。
而难以烹调的猪皮和猪血,也被充满智慧的东北人做成了皮冻和血肠。皮冻晶莹剔透,可谓是东北果冻,只不过通常搭配蒜酱食用;而猪血则被用来制作血肠,组成酸菜炖血肠。这两道菜直到现在依然是东北过年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爸做的皮冻,我妈摆盘拍摄。非要配个花,东北人是这样的。(小斌子/摄)
在春节期间,猪蹄会打败猪头肉、猪耳朵,成为饭桌上的绝对主角,只因为带着“吃猪爪可以抓钱”这种吉祥的意味——东北人对于谐音梗的执着从未停歇。
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冻梨,一整盆放在冰天雪地里,冻好之后再拿到屋子里解冻,一口咬下去充满汁水,让人不得不感慨——谁研究的呢,这玩意!
作者 阿祯/良豪/哈吉/阿Di/简墨/小斌子 编辑 曾宝气 校对 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