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节档,95.10亿元总票房、1.87亿观影人次刷新了历史纪录,而《哪吒2》以断层式领先贡献了超45%的票房,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现象级的成绩,引发了大家对哪吒这一经典形象的又一轮热议。

从1979到2025,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哪吒”。

哪吒的形象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如今,他的反抗内核还在吗?


2025春节档,哪吒最争气?

这届春节档,哪吒杀疯了!

上映仅8天,票房突破56亿(含预售)。

灯塔专业版预测其最终票房将达85亿,剑指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画破亿海报小剧场的饺子导演,笔杆子都要冒烟了。


《哪吒2》还成了“老破小影院的救世主”。

河南鹤壁一家曾濒临倒闭的影城,因单日排片99场、间隔仅5分钟的操作登上热搜。

网友调侃:“这排片密度比闹钟还密集!”“哪吒来给影院老板送年终奖了。”


豆瓣8.5分、淘票票9.7分的口碑背后,是观众对影片多维度的认可。

1900个特效镜头、三倍于前作的角色数量,海底龙宫与天庭大战的视觉奇观被赞“每一帧都在燃烧经费”。


哪吒与敖丙的友情线、与李靖、殷夫人的亲情线深化,也触动了不少观众对友情、对家庭关系的反思。


还有网友发现《哪吒2》里似乎藏着不少隐喻。

用玉虚宫暗喻国际霸权体系,天元鼎上有疑似美元的符号,仙人“绿牌”讽刺资源垄断,申公豹与龙族的工具人设定,影射现实国际政治……


在一片赞誉中,争议声同样尖锐。

争议的焦点在于:《哪吒2》是否光顾着大场面,缺乏“反抗”内核?

有影评人认为:《哪吒2》的打戏虽爽,但“反抗”主题没讲透。

小妖们反抗仅因保命,缺乏阶级觉醒的深度;龙族甘愿被仙派压迫,沦为扁平化反派;主角哪吒更像职业打手,一路开挂却缺乏深度反思,“逆天改命”更像个人英雄主义狂欢,而非集体觉醒。


哪吒这个角色,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今天就借着《哪吒2》,盘点一下不同版本的哪吒形象。

哪吒的反抗精神,到底丢没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

当我们把时间轴拉长便会发现,哪吒始终是中国社会的文化镜像。

上海美影厂的79版哪吒,是受众范围最广的哪吒,白衣飘飘、剑指苍穹的形象成为了时代经典。


这部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动画片,用神话外壳包裹思想解放的诉求。

哪吒身着白衣,象征纯洁,自刎动作被解读为对极左思潮的隐喻性批判。

导演严定宪曾说:“哪吒的剑指向的不是李靖,是那个不敢说‘不’的时代。”


而对于95后、00后而言,03版《哪吒传奇》中红肚兜、冲天辫的小英雄哪吒,是永远的童年偶像。

“是他,是他,就是他!”的洗脑旋律,塑造了这一代孩子的集体记忆。


这版哪吒承载了千禧年初“主旋律动画”的教化使命,用善恶分明的叙事为孩童建立道德坐标系。

哪吒从“弑父逆子”变为天真烂漫的孩童,斗石矶、战纣王的情节,正能量满满。


互联网时代的解构浪潮中,哪吒开始变异。

2014年《十万个冷笑话》里的哪吒变成了筋肉猛男。

“空手接白刃”的梗,在荒诞中消解了神话的权威。

这是互联网草根文化对经典的戏谑重构,契合了“段子即正义”的社交媒介时代的社会情绪。


2018年《非人哉》中的哪吒,干脆变成了萌系正太,彻底褪去了神性。

卫衣配丸子头,永远10岁的外表,与坐骑“风火轮”滑板形成反差萌。

这版哪吒沉迷手游、吐槽作业,将“反抗”降维成对琐碎生活的戏谑。

这其实是Z世代对“躺平哲学”的另类表达。


而19年《哪吒魔童降世》“烟熏妆哪吒”的爆红,则是因为精准击中了“后浪”群体的情绪痛点。

这版哪吒反标签化,黑眼圈、鲨鱼齿的外形设计,对抗主流审美对“完美人设”的规训。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成了当时996青年对抗职场压榨的精神旗帜。


观众到底需要怎样的故事?

其实,与其说哪吒变了,不如说是时代变了。

从反父权到反宿命,从悲壮自刎到逆天改命,哪吒形象的每一次颠覆,都在回应时代的集体焦虑。

每个时代的观众都需要自己的哪吒,每个时代的焦虑都需要新的神话解药。


《哪吒2》试图将“反抗”升级为对权力体系的批判。

但当工业水准突破天花板,观众开始追问:我们的哪吒是否在特效中迷失了?

对于精良的大制作是否喧宾夺主、多重反转的复杂情节是否挤压了主题表达空间,观众目前仍在争论。

不少观众认为:从视觉效果上看,《哪吒2》无疑达到了国产动画的新高度,然而,技术突破的代价是叙事密度的稀释,关键思想被压缩为符号碎片。

影片的主题表达,也在爽感与深度之间摇摆。


争论背后,是电影工业化的必然困境:商业与艺术,很难做到完美平衡。

工业水准能吸引观众入场,但唯有思想共鸣才能留住观众的心。


其实,不管是观众对于《哪吒2》的评价是好是坏,对于国漫而言,都是好事情。

因为观众的赞美与批判,本质上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思想实验。

比如对于“大场面是否稀释反抗精神”的讨论,证明中国动画开始承载严肃的社会议题讨论。

对于影片内容的种种自发解码行为,证明观众不再满足于浅层娱乐,而是主动参与文本的意义生产……

从《大圣归来》时期“有国漫看就行”的宽容,到如今对《哪吒2》剧作深度的挑剔,观众正在飞速成长,且在用审美升级倒逼产业进化。

当观众开始追问“特效之外还有什么”时,正是中国动画突破天花板的真正契机。


从1979到2025,从白衣染血到赛博斗法,哪吒变成了秩序的挑战者。

观众也已从仰望英雄的孩童,蜕变为追问意义的成年人。

那些关于自由、尊严与反抗的追问,会始终在银幕上生生不息。

作者:来士普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它有长、短两款,姐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脸型选择,垂下的真多麻珍珠,在优雅风格和醒目视觉效果之间巧妙平衡。

不管是简单休闲还是优雅通勤服装,戴它都很出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