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个不羁放纵爱自由的少年在蛇年春节归来时,他没有辜负人们足足五年的等待。依旧是玩世不恭的做派,无拘无束的举止,他这一“闹”,便是惊涛骇浪,便是天翻地覆。


但究竟是谁在闹海,哪吒还是魔童?很显然,在影片中,除了重塑莲身,作为经典神话的哪吒传奇几无痕迹。甚至跟第一部相比,《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叙事框架也被大刀阔斧地改造过。

一旦魔童摆脱了“哪吒”原型的如影随形,或者说,当哪吒全然以魔童的形象示人,他就可以踩上CG动画的风火轮,闯荡出一片海阔天空的新世界。

快意游戏与胜利之梦

这个世界竟然如此繁复绚烂,昆仑玉虚宫的飘渺苍茫,东海龙宫的末世悲凉,陈塘关的楼阁参次;冰的刺骨,火的炙热,海的波涛,山的嵯峨;龙在翻飞,兽在挣扎,机械的光泽,红绫的飘洒,一树可以开出繁花,晴空转瞬风起云涌。

前作中壮观的山河社稷图看起来只是铺垫而已,本片似乎是要实现中国神话乃至西方神话尽可能多的想象,也似乎是要考验今天中国动画技术的极致表现力。这个令人目不暇给的世界自成了一个沸腾的、超燃的光影宇宙,并且将最亮的聚光灯投向那个闯世界的哪吒。

较之于周遭环境的庞杂迷乱,哪吒的行动路线反倒显得单纯有序。既然在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成长已经完成,那么在今生他就不如尝试下“若天下无路,我就开出一条路”。

典型的任务型叙事于是一线排开,第一关让土拨鼠大队啼笑皆非,第二关让申公豹之父断臂求生,第三关让石叽娘娘吐尽“芳华”,第四关让四海龙王束手就擒,第五关大反转将无量仙翁逐回昆仑。

关关难过关关过,彼时的哪吒就是一个战无不胜的盖世英雄。


本片人妖仙魔的角色谱系当然是丰富的。每一处角色设计都可能埋伏着枝蔓出去的叙事脉络,比如东海龙王与敖丙的父子冲突,比如西海龙王的结伙反叛及暗战,比如申公豹与申小豹的兄弟情深,比如昆仑阐教师徒、师兄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等。

这些或明或暗的叙事线极大丰富了影片的情节层次,甚至随意可以衍生出簇新的故事可能。只不过,几乎所有的旁逸斜出都是草蛇灰线,最终为的是让哪吒一场比一场精彩的战斗顺理成章。

甚至敖丙,在“魔童降世”篇中堪称双峰并峙的那颗“灵珠”,此时也多少显得灵气不足。

魂魄附身、灵魔一体的设定让很多步步惊心的桥段充满生趣。在所谓“正邪”冰火两重天的不断翻转中,在飘逸潇洒与莽撞唐突的交错中,叙事充满悬念、意外、巧合所形成的戏剧张力。但也因此,敖丙的主体性缺失了——这并非是一些兄弟携手、对台、交心的行动及其潜台词所能弥补的。

或者毋宁说,藏于魔童身体内的敖丙,其实就暗示着哪吒性格与才华的另一面,当水火不融逐渐转化为兼收并蓄,一个纵横驰骋的超级主角就能够从此笑傲江湖。


对于观众们来说,跟着哪吒一起过关斩将,自己也大约成了神话的主角,他们在连绵的酣畅淋漓的胜利之梦中显然会无比快乐。

一方面,他们会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可以上天入海,可以除妖降魔,可以解救亲友,也可以带领所有被诅咒的、被压迫的、被控制的、被抛弃的、被背叛的同盟战友们来一次“天地不容”中的“扭转乾坤”。炼狱中推开天元鼎是打破旧秩序的象征,是影片叙事的高潮,也是人们情感的高潮。

另一方面,这种畅快是有铺垫的,层层递进的,不断给人以激励和期待的。每一次战斗都会打开一片新天地——这里会有出人意料的奇异景观与渲染铺排的声光色影,这实在太契合年轻人在大型游戏中的闯关体验。

甚至可以说,《哪吒之魔童闹海》整体贯穿的就是游戏的逻辑。如果后继有影游融合的话,那么本片其实已经为“黑神话·哪吒”之类游戏产品的风行做了预设和展示。


动画之问:影像还是故事?

毋庸置疑,以动画电影之身份,《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春节档的一骑绝尘,一定会让所有的中国动画人骄傲。从11年前《大圣归来》的宣示,到从传统到现代、从想象到现实的动画电影的百花齐放,这无疑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最令人兴奋的景象。

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向何处去?从这个宏观的视角看本片,魔童闹海的故事有着标杆意义。

五年磨一剑倾注了饺子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心血,所以本片的视觉无比震撼,细节很难挑剔。可问题也恰恰在于,这个团队创作的野心实在太大,两个多小时的影片时空要容纳如此磅礴的场景与如此繁复的人物,那就很难做到思虑周详 。

“魔童闹海”是十分好看的,但这个“好看”更多地落在了影像或者形式的层面,故事本身的“好看”大约还有一定提升的空间。


来比较下第一部“魔童降世”。被魔丸出身束缚的哪吒在前作中甫一亮相就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魔童在充满“偏见”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偏见”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心理。这种成长正建立在人与环境的持续冲突基础上,所以与之相关的亲情、兄弟情、师徒情都会显得格外真切动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才会极其具备悲剧意味。

但在“魔童闹海”中,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就缺少了严丝合缝的叙事逻辑。

某种程度上,哪吒就是个飞翔的、任性的孩子。比如他为了完成“升仙”的任务,要过三关,但被他击败的对手其实与他没有任何交集和过节。土拨鼠的惬意生活被莫名打破,申正道镜湖练功却被迫断臂逃生,石矶娘娘的爱美之心要被无情嘲弄。本质上,三关的对手都是无辜的小人物,小人物的悲剧性终究被密集的笑点和爽快的打斗所遮蔽。

此外,陈塘关百姓在一夜之间惨遭炽热岩浆的倾覆之灾,固然场景有庞贝古城火山喷发遗迹的造型映射,视觉效果极为骇人。但这么多生命的消逝似乎只是为了给将来的两场大战埋下伏笔:给定哪吒因为愤怒而寻向深海龙宫去复仇的理由,以及让其父母现身解释造成反转导致壮阔的终极对决。

这样为戏而戏的情节设计未免残忍。


两部作品都有着一以贯之的主题,前作是反抗父权、反抗偏见、反抗命运,因为“反抗”牢牢地扎在人物命运的土壤中而显得深刻;续作是反抗秩序与反抗权力,也因为这种“反抗”没有绵密的因果支撑而显得相对漂浮。

两部作品都有大量的喜剧桥段,但前作往往是喜剧的皮相里裹藏着悲剧的内核,观众们会有共鸣而至的“含泪的微笑”,而后作的密集笑点却很难穿透人们的心灵。

由是观之,在影像逻辑与故事逻辑的平衡上,《哪吒之魔童闹海》显然偏向了前者,这也正契合了当下人们愿意为移动端观影无法实现的视觉奇观走进电影院的普遍心理。在中国电影市场阴雨绵绵的时候,本片正像哪吒脚下的那个风火轮一样,风驰电掣、潇潇洒洒地宕开了一片阳光灿烂。它也为未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当然,人们或许更希望的是,好的中国影像与好的中国故事能够珠联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