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马拉松,时长与距离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强的氧代谢能力、适时放松的能力以及经济的体力分配。能否取得理想成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眼看着上半年赛季又要来了,经过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冬训跑量累积的你,掌控配速,或者说节奏的能力,是否有了相应的进步呢?
适宜的节奏控制就是有利于创造个人最佳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比赛全程中的速度控制与节奏分配是否符合项目特点,是否符合自身训练水平,对最终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
体力分配战术是在比赛全程中根据自身训练水平进行合理体力分配获得优异成绩(包括时间与名次)的战术行动,根据参赛目的,还可细分为时间战术和名次战术。有志于搞PB的业余跑者,自然无不关注时间战术。
国内外诸多研究将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调节工作强度、分配能量的认知概念称为“节奏策略(Pacing Strategy)”,定义为,在不对生理系统造成不可逆伤害的前提下,为了达到最优化运动表现,对能量输出进行调整的意识或者潜意识,它包括积极性节奏策略、均匀节奏策略、抛物线型节奏策略等。
虽然每个跑者都有自身特色的节奏策略,但高水平跑者仍有一些共性规律,总体上,各5公里分段速度变异不大,有接近“匀速跑”特征。但是,这种“匀速跑”又是相对的,局部分段速度仍可能出现波浪式的上升、下降,特别是途中阶段和终点阶段,并且30km-35km阶段速度下降较多,往往表现出“W”形变化。
对速度节奏的自我控制,既受生理机能因素的作用,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自我努力感(RPE)和自我时间预期(ELT)以及对目标时间的期望都是影响因素。
运动员既不能在比赛完成前将能量消耗殆尽而导致生理机能紊乱,也不应该在比赛完成后还保留过多体能,因而,需要在选择调整跑动速度的和维持生理机能之间进行取舍。反面教训就是,初始阶段过高的速度策略、容易导致30-35km,甚至整个后半程分段出现了生理机能紊乱而速度大幅下降,而冲刺阶段前的调节失策,也有可能致使末段速度大幅下降,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这两类,就是俗话说的“跑崩”。
在初始阶段应该避免超出身体负荷的高速。为了创造理想成绩的需要,较多采用一种类似于“J”、“U”型节奏策略,用来保证在后阶段避免过高的初始速度引起的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甚至还有余力提速冲刺。
终点冲刺是比赛最后阶段,尽管30-35km分段的降速是常态,但是,训练到位且调节能力强者,能够在随后的7公里,保持以不低于1-5公里的速度完赛。甚至仍可能跑出整体的负配速,(后21.0975公里快过前21.0975)。
肌肉活动的调节与控制除了受生理机能应答的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同一场比赛的外部环境对于每一位跑者都是相同的,因此,认知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运动员对节奏的控制。
总之,获得理想成绩,除了训练水平之外,不能忽视适宜的节奏策略。根据训练水平与身体感受,选择更适宜的初始速度,才有助于维持后半程的速度。
文字 | 高岩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教授
照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