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的考查通常与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文化景观等内容结合,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非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1. 地域性特征

(1)非遗文化往往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2)举例:

①传统手工艺:(如景德镇陶瓷依赖高岭土资源、云南傣族织锦依赖当地植物染料);

②农业生产技艺:(如哈尼梯田的稻作系统、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

③饮食文化:(如四川泡菜依赖盆地气候、绍兴黄酒依赖水质和气候)。

2. 自然环境影响非遗表现形式



(1)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塑造了地方文化特色。

(2)举例:


①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头琴音乐与草原生态;

②江南水乡的龙舟竞渡与河网密布的水环境;

③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非遗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景观


1. 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

(1)非遗是区域文化认同的载体,体现人地关系。

(2)高考考点:分析非遗文化对地方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

(3)举例:

①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与客家宗族文化;

②贵州侗族大歌与山地聚落的社会结构。

2. 非遗的分布与传播


(1)地理空间扩散(如丝绸之路上的非遗文化交流);

(2)现代技术对非遗传播的影响(如短视频平台推广传统技艺)。

三、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非遗面临的挑战

(1)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传统技艺失传;

(2)过度商业化对文化原真性的破坏;

(3)全球文化趋同化对地方文化的冲击。

2. 保护措施的地理视角


(1)生态保护:非遗依赖的自然环境需维护(如云南普洱茶古茶园的保护);

(2)区域发展规划:将非遗纳入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开发(如苏州刺绣小镇);

(3)社区参与:鼓励本地居民传承技艺,推动文化扶贫。

四、高考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


1. 分析题

(1)例题:“说明某地传统手工艺形成的地理条件。”

(2)答题角度:

①自然条件(原料、气候、地形);

②人文条件(历史传承、劳动力、市场需求);

③交通与地理位置(如古代商路的影响)。

2. 评价题

(1)例题:“评价非遗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影响。”

(2)答题框架:

①经济:增加就业、促进产业升级;

②社会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但也可能引发过度商业化;

③生态:需平衡游客承载量与环境保护。

3. 对策题

(1)例题:“为某非遗项目的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2)答题方向:

①政策支持(立法保护、资金投入);

②技术手段(数字化保存、创新传承方式);

③教育宣传(纳入学校教育、社区活动)。

五、典型非遗案例与地理联系


六、备考建议


1. 结合区域地理复习:将非遗案例融入具体区域(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江南水乡、西北干旱区)。

2. 关注政策热点:如“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3. 跨学科联系:联系历史(文化起源)、政治(文化政策)、经济(文旅产业)等学科知识。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更系统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地理知识体系,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