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的健身广场上,每天都能看到一群老人锻炼的身影。这天,老张像往常一样,准备和老伙计们一起跳跳健身操。可刚走到广场,就看见老李一脸痛苦地坐在旁边的长椅上。
“老李啊,你咋啦?咋不来一起跳啊?” 老张赶忙走上前去询问。
老李揉着腰,苦着脸说:“我这老腰疼得要命,走路都费劲,等我歇几天吧。”
旁边的老王听到了,搭话道:“你这是不是缺钙导致骨质疏松啊?要不买点钙片补补?”
老李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你说的有道理啊,待会就让儿子给我带瓶回来。”
这时,刘大叔也凑了过来:“可别瞎补钙,钙要是乱补,小心越补越差。还是先去做个骨密度检查,看看有没有骨质疏松再说。”
老李有些惊讶:“真的假的啊,钙还不能乱补吗?那我明天就去医院查查这什么骨密度。”
相信不少人和老李一样,一遇到腰疼腿疼,第一反应就是补钙。可这么做,真的科学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骨密度那些事儿,从检查、运动到饮食,帮大家全方位了解如何守护骨骼健康。
骨密度检查:真有那么重要吗?谁该去做?
骨质疏松可不是个小问题,它就像骨骼里的 “隐形杀手”。简单来说,骨质疏松就是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遭到破坏,使得骨头变得脆弱,轻轻一摔就可能骨折。这个病可不分年龄,不过在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中尤其常见。
咱国家的相关数据显示,50 岁以上人群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达到了 19.2%;到了 65 岁以上,患病率更是飙升到 32%。算下来,差不多有 9000 万人正遭受着骨质疏松的困扰。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骨质疏松简直就是悬在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不小心摔倒导致骨折,那可就麻烦大了。很多老人骨折后,只能长期卧床,这又会引发血栓、肺炎、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在早期,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只是偶尔有点腰背痛、下肢没力气。但随着病情发展,就会出现驼背、身高变矮,稍微磕磕碰碰就骨折的情况。可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不少人就这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要是发现自己经常腰背酸痛、浑身不舒服,或者脊柱慢慢变形、身高变矮,又或者轻轻摔一下就骨折了,出现这些情况,最好赶紧去做个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检查,可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关键一环。它能帮我们评估骨骼的健康状况,提前预知骨质疏松的风险,对预防骨折有着重要意义。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得去做这项检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医师王覃就指出,一般下面这 4 类人需要重点关注:
65 岁以上的女性和 70 岁以上的男性:这两类人群,身体机能下降,骨骼钙质流失加快,建议尽早去做骨密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听听医生的建议,看看需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有骨质疏松症状的人:要是身体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症状,比如腰背酸痛、身高变矮等,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50 岁以上发生过骨折的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骨折的,都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及时做骨密度检查,排查风险。
患有影响骨量的疾病的人:像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消化吸收的疾病、肾脏疾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这些病症可能会导致骨量降低、骨质流失,患者需要定期检查骨密度,监测骨骼健康。
增强骨密度的运动:跑步、走路都不行?答案出人意料!
不少老年人都知道,上了年纪骨头容易出问题,医生也常叮嘱要多锻炼。可有些老人又是补钙又是锻炼,骨头还是越来越脆弱,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可能是运动没选对。
医学期刊《骨骼》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找来了 93 名平均年龄 63 岁、骨密度低于平均水平的男性。这些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了 3 组:
第一组:进行硬拉、深蹲这类高强度力量训练。每次训练时,他们需要按照教练的指导,掌握正确的动作姿势,一点点增加训练强度。
第二组:做平板支撑、静态深蹲等运动,这些运动主要是通过增加肌纤维内的张力,来提高肌肉耐力。队员们要保持标准的动作,坚持一定的时间。
第三组:则可以自行安排日常的身体活动,比如散散步、打打太极。
就这样,8 个月过去了。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高强度力量训练组的队员们,股骨内侧的颈皮质厚度明显增加,骨骼变得更加强壮。相比之下,另外两组的效果就没这么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力量训练在增强骨密度方面,效果要比等长收缩运动和简单的日常活动好得多。
对于 40 岁之后的人群来说,下面这几种力量训练就很合适:
自重体能训练:像深蹲、俯卧撑这些运动,简单方便,随时随地都能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做上几组深蹲,能有效锻炼腿部、臀部肌肉,提高身体的核心力量。做俯卧撑的时候,一开始可能做不了几个,但别着急,慢慢坚持,随着时间推移,力量会越来越强。
弹力带辅助训练:弹力带价格实惠,还能根据自身情况调节阻力。用弹力带锻炼,能针对不同的肌肉群进行训练。可以把弹力带套在腿上,做抬腿动作,锻炼腿部肌肉;也可以握住弹力带两端,做拉伸动作,锻炼手臂肌肉。而且,弹力带不受场地限制,在家就能轻松锻炼。
器械力量训练:要是有条件去健身房,利用哑铃、杠铃等专业器械进行力量训练,效果会更好。不过,初次使用这些器械时,最好找个专业教练指导,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动作技巧,避免受伤。
补钙食物大盘点:除了牛奶,这些也超厉害!
说到提升骨量、预防骨质疏松,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补钙。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 版)》的建议,50 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 800mg 的钙。可现实是,咱们很多人每天的钙摄入量只有 400mg 左右,这缺口还不小呢。所以,额外补钙很有必要。
在众多补钙食物中,纯牛奶堪称 “补钙之王”。一杯 200 毫升的牛奶,钙含量超过 200 毫克,而且这些钙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每天喝上一杯牛奶,差不多就能满足一半的钙需求。但有些中老年人,因为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就肚子不舒服、拉肚子,这可怎么办呢?别担心,还有很多补钙效果不比牛奶差的食物:
酸奶:酸奶不仅保留了牛奶的丰富钙质,还多了一份酸甜可口的风味。每 100g 酸奶里,大约含有 120mg 的钙。每天喝上 300g 左右的酸奶,就能轻松获取 360mg 的钙,补钙又美味。
深绿色蔬菜:可别小瞧了这些绿叶菜,它们的补钙能力不容小觑。100g 芥菜的钙含量高达 294mg,差不多是牛奶的 3 倍;苜蓿更是厉害,每 100g 里有 713mg 的钙。除了钙,绿叶菜里还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对身体健康好处多多。平时炒个芥菜、做个苜蓿汤,简单又营养。
豆腐:豆腐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卤水、石膏,这让它的钙含量大大增加。每 100g 豆腐里,大约含有 100 多 mg 的钙。麻婆豆腐、鲫鱼豆腐汤,都是大家爱吃的家常菜,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补充钙质。
鱼虾贝等海鲜:鱼类的钙含量在 50 - 150mg/100g,贝类则一般在 200mg/100g。不过,海鲜虽好,也不能多吃,每天摄入 40 - 50g 就可以了。清蒸鱼、白灼虾,既保留了海鲜的鲜美,又能帮助补钙。
芝麻酱:芝麻酱可是个隐藏的 “补钙高手”,每 100g 里竟然有 1170mg 的钙。但它的热量很高,吃多了容易长胖,尤其是有三高的朋友,还是要控制一下量。可以在吃火锅的时候,调上一小碟芝麻酱蘸料,既解馋又能补点钙。
老李听了这些关于骨密度的知识,心里有了底。他决定先去医院做个骨密度检查,看看自己的骨骼状况。之后,再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和饮食,好好守护自己的骨骼健康。希望大家也能像老李一样,重视骨骼健康,别让骨质疏松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