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最近,刷到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老师的一段分析:

现在的孩子,有一种特别的人格特质——一不怕死,二怕苦

他们吃不了苦,但觉得死无所谓。

你要是给现在的孩子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可能要去讨饭,他们会说无所谓,大不了到了那天就去死。

我们这一代父母,生命力像草一样,无论被什么踩踏过,都能继续一茬一茬向上长。

但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一碰、一说、一骂,就伤自尊了,就觉得被羞辱了,就要死要活的了。

所以很多父母会觉得,怎么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叛逆、抑郁,还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和压力……



孩子“伤痕累累”

父母一无所知

1、“因为我现在是大人了,所以我无法共情作为孩子的你。”

有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特别喜欢玩捏捏乐。

每次玩的时候,她都说特别解压。

我觉得非常奇怪,随口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压力,你妈我一天工作这么辛苦,都没抱怨过有压力。”

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愣住了,这一幕太熟悉了。

多年前,同样的场景,我抱怨学习太累,母亲说学习有什么累的,大人才是真正不容易。

那一刻我突然反应过来,原来我也陷入了“父母式惯性思维”。

因为自己的角度变了,从孩子长成了大人,所以在考虑问题时,会优先共情父母的辛苦,却忽视了看见孩子的不易。

2、“因为不懂,所以我意识不到。”

网友@懒宝宝说,他亲戚的儿子,是村里第一位应届考上重点本科的学生。

但上了大学后,却每天沉迷打游戏,才上了一学期,就被学校处罚留校察看一年。

当时老师建议父母最好陪读一段时间,至少让孩子顺利毕业。

但他父母因为不懂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没太当回事儿,直到孩子被学校老师送回来,才开始对孩子打骂管教。

之后,他爸爸还专门带他出去干重活,想让他通过吃苦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只要他干活不认真,就会被父亲连打带骂。

直到后来,他变得不和人说话,也不交流,每天活得就像行尸走肉。

再往后,他蜗居在出租屋没日没夜打游戏,直到猝死离世。

网友@懒宝宝说,这个孩子曾向父母发出过无数次求助信号。

如果当他面临低谷期时,父母能够拉一把,和孩子好好聊一聊,而不是嫌弃他让自己丢了脸,一味打骂,那么这个孩子或许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3、“我了解抑郁,但我并不觉得我的孩子会抑郁。”

网友@艳色当空是一位清华大学硕士,他的孩子两次抑郁,但他都没有提前察觉到。

他说孩子第一次表现异常,经常无故哭泣时,他是完全想不通的。

因为当时的他觉得自己家庭氛围非常稳定和谐,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宽容,孩子不可能会抑郁。

但好在他没有讳疾忌医,还是选择带孩子去治疗。

一年以后,孩子第二次抑郁发作,这次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加重度焦虑,甚至已经出现认知能力损伤。

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孩子一起继续踏上治疗之路。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父母。

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自己给了孩子很好的成长环境,所以想不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被抑郁绊倒。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一个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疏导,长久的负面情绪积累之下,就会引发抑郁情绪,甚至抑郁。

所以,对于孩子小的不对劲的行为,虽然我们无需上纲上线,过分夸张地去关注,但也请不要忽视。

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却也是最不懂孩子的人。

别等到孩子内心积满了伤,负能量外显后,身心都不堪重负了,才后悔为什么当初不早一点对孩子的反常引起重视。





青春期形成的“深渊”

都来自童年的“雨滴”

有句话说,孩子身上每一个突然变严重的问题,背后都有无数时间的累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有孩子爆发出来的问题,几乎都能从他的成长轨迹中找到答案。

公号壹心理曾发布过一位女孩的真实故事:

她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

第一次抑郁爆发,是在大三暑假时期。

突然就开始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变得反应迟钝。

她说:“我的大脑,仿佛被隔离进了一个容器中。”

虽然中间短暂求过医,但她和家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直到后来,她发现自己根本不能好起来,只有躲进家中,触摸着冰凉的地板,才能短暂地获得一点安慰。

再后来,她开始自残,甚至想到过离开。

为了自救,她找到咨询师,犹豫着告诉对方:“我总觉得自己是在装病。”

这个想法被咨询师否定后,她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和咨询师的沟通中,她渐渐放松警惕,打开自己,回溯过往,这才发现,一切都有源头:

12岁时,她曾经历过很严重的校园暴力。

她当时的班主任,最喜欢当众羞辱学生。

她因为肚子疼,上操有些晚了。就被班主任拎到全校师生面前大声羞辱。

回忆起这段过往,她说:“那是他的舞台,却是我的刑场。”

类似的羞辱,一次次重演。

那三年学习生涯,是她逃不出的噩梦。

她不是没有尝试过反抗,可只要她开始解释,就会被老师更粗暴地对待。

她也曾向父母求助,可父母宁可相信老师,也不愿意相信她。

从那时候开始,她经常失眠,变得沉默、麻木,不再为自己辩解。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过:

心理痛苦比生理痛苦更隐蔽,所以爆发时带来的负能量也会更大。

而且除了这些来自亲子关系或其他人际关系的伤害外,现在的孩子,还要承担来自时代的压力。

《哈佛杂志》曾这样描述过哈佛学子:他们的社交仿佛像快餐一样,忙碌着从这一场赶入下一场。

现在的孩子,背负着太多压力冲向一个个目标。

他们被要求要优秀、要得第一、要获得各种成绩和简历,他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但唯独很少有思考的时间,也很少有和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碰撞的机遇。

所以他们很难和任何人或事物建立起深层关系,这就导致他们活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空心人”。

但所有人,都需要被真实照见。

一旦失去了和真实的链接,活在各种的目标和目的中,就容易失去真实的自我。

当迷茫碰上童年积攒的伤痕时,便会容易出现一泻千里的崩溃。





人生即“道场”

好的关系才是救赎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深度的关

因为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可以疗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故受到的创伤。”

这段话其实和陈默老师的观点非常一致:

成年人有压力后,可以向别人倾诉,可以用运动、娱乐等方式宣泄。

但孩子却很少有可以宣泄的途径。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缺乏治疗创伤的药,还被剥夺了对现实生活的感知。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能进入到三种深度关系中。

因为好的关系,可以扩大孩子内心的光明

1、建立和同伴之间的“深度关系”

一档节目中,一个9岁的男孩,兴高采烈地邀请同伴来家里给自己过生日。

生日结束,送走同伴后,爸爸给儿子开始了生日复盘会:

他先是肯定了儿子今天的表现,然后又提出很多批评和改进意见,顺便再表达了一下他对儿子下一次表现的期待。

爸爸口若悬河时,儿子眼中没有一点光。

有人说,所有忍不住时时刻刻都想教育孩子的父母,都是有毒的父母。

深以为然。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因为他们可能连玩都要带着KPI。

正如陈默老师所说的,我们在小时候,只要写完作业,就能跑出去和朋友疯玩一圈。

就这一会时间,可能就能消解掉我们很多的负面情绪。

但现在的孩子,上学要定定地坐在椅子上,放学除了写作业,就是赶着上培训课。

负面情绪向外消解不了,就只能一点点累积向内伤到自己。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伴痛痛快快地玩几次吧。

因为好的同伴关系,是真的可以帮助孩子提供家庭以外的情感支持。

2、建立和生活的“深度关系”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孩子,过的是“无缝对接”的生活,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

但我们小时候,放学自己背着书包,一路蹦蹦跳跳走回家。

路过文具店,看见好看的橡皮瞅一瞅;路过商贩小摊,闻一闻美食飘出的香气;走走路,观察观察人。

这种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给当时的我们提供了很多真实的生活感知。

但现在的孩子,却很少有这种机会。

说白了,现在的孩子,真正缺失的,是来自生活的“意外”的刺激。

他们的大脑被各种东西塞满,无法闲下来和真实的生活相处,所以才可能把自己活成一潭死水。

所以,偶然让孩子们的大脑闲下来。

别把生活安排得那么满,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健康。

3、建立和父母的深度关系

前段时间,“当代寒门四大贵子”火爆全网:

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时,还在工地搬砖的崔庆涛;

庞众望父母残疾,家庭靠着捡破烂为生,但却以744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

经历了大城市繁华的高占喜,一句“我的麦子熟了”,回到农村奋发学习,成为国防生;

背着脑瘫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毕业后拒绝高薪回到家乡支教。

这些孩子人生的前十几年遭遇,不可谓不可怜。

但他们依然能自苦寒中生长出力量,冲破原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桎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一切,都因为他们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父母。

崔庆涛的父亲,无论生活多苦,都要供孩子上学;

庞众望的家人,无论生活多难,都永远乐观积极;

高占喜的父亲,知道儿子要去城里生活,借钱也要给儿子备好路费;

刘秀祥的母亲,即使精神失常,也会在儿子受欺负时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他,母亲的存在,成了他抵抗苦难的光。

父母对孩子正面积极的影响,是托举孩子最好的力量。

一个乐观向上、笑对生活的父母,抵过一万个心理医生。

父母把自己活成孩子的灯塔,孩子这艘航船才能驶入更正确的方向。

最后想说:

我们养育孩子一场,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希望他们一生光明。

可是,生活本就充满磨难,很少有真正的圆满和完整。

不过好在,我们可以成长自我,不断提升认知,在孩子向前走的过程中,让他的生命缝隙中,多照进一些光亮。

我们做好这些托举,孩子便能在人生这个修行道场,修出更好的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