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

01

大年初一晚上直播聊起和家人相处的话题,在直播间很多同学说:

  • “今天就跟我妈吵了一架,在路边不想回家。”

  • “这几天跟父母相处真的很累。”

  • “已经上课学习一两年了,以为至少这五六天的假期可以平安度过,没想到都爆了三次了。”

为什么我们成长很多年之后,感觉已经比之前更自信更稳定,但一回家和父母相处几天就破功?

如果我们并没有那么幸运,拥有非常棒的原生家庭,而是出生在普通家庭,父母大概率不懂得如何支持我们,爱我们。

在很早年的时候就不能构建一个完整成熟健康的人格,那么成年之后我们就会遇到很多自身人格不够成熟完整带来的问题。

当我们有成长意识的时候,就能觉察到这些轮回的模式。

我们开始自我成长,会有意识的去接受很多新的信息,看书学习,上课,各种各样的成长工作坊,会认识很多新朋友,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构建新的自我,新的世界观。

我们对他人也会有新的认知,对新世界感到更多善意,更安全,新自我也更自信,更有配得感。

我们在工作中包括后来遇见的新朋友那里都可以更多的运用新自我来反应。

但只要一进入到更深层的关系,例如亲密关系,或者和父母的关系,我们的旧自我,那个被自己隐藏的很深的,自卑的,无力的,不安的,不自信的内在小孩就会启动。


虽然我们后天已经在成长,但那个早年的自我并没有完全被转化。

所以一旦回到那些非常亲密或熟悉的关系场景,早年关系权力结构的幽灵就会被激活。‍

父母的话语之所以能轻易扰动情绪,是因为我们一旦进入原生家庭场域,大脑会不自觉地启动“历史模式”,那个“童年自我”就被唤回了。

童年时期反复经历的评价、指责或过度保护,会形成类似细胞记忆的神经通路。

成年后即便认知上已超越父母,但只要相似场景出现(如被追问工作婚恋),杏仁核仍会优先激活“战或逃或僵”的本能反应,而非理性回应。

而且作为那个“童年自我”我们依然会渴望父母,那个内心深处的隐形权威给我们确认,那些我们自己越没底的选择,越渴望能得到确认。


我现在都记得我在家里,在高铁上,在微信上跟我妈妈据理力争的样子。

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验和我支持的数万学员成长的经历,我总结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依赖认同期

  • 第二阶段:成长反抗期

  • 第三阶段:功能隔离期

  • 第四阶段:联接自由期


比如我的先生大我十岁,也并不是很有钱,当初我们在一起时我妈妈就很反对。

这个阶段就是依赖认同期。我父母的择偶价值观我几乎没办法分离出来。

虽然不喜欢听我妈妈说我先生坏话,但她的话语就是会非常直接的影响我的情绪,甚至让我怀疑我的婚姻选择,当然也会影响我俩的感情。

第二个阶段就是成长反抗期。我妈妈如果说我先生哪里不好,我会帮他解释,甚至跟我妈妈分辨。

我妈妈越说我过得不好,我就老想跟她证明我过得很好,她的认同和理解对我依然还是很重要,但始终得不到。

我能明白那是她的想法,但对于不能说服她理解我认同我,依然非常的恼怒无奈。

第三个阶段是功能隔离期,我不再妄图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了。

我会独自做决定,很多事情不会跟她说,很多问题不找她,自己解决,除了必要的事务性对话,平时不太见面,见面也少说话。

在这个阶段,我知道我是个独立的人,我虽然经由她而来,但在灵魂上我和她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我需要在精神上跟她完成彻底的分离。

这个阶段是孤独的,而且内心会有点儿发狠或者凉薄的能量,但也是一种自我放逐吧。

断了自己的念想,不要太多纠葛,也不要渴望被理解的需要而产生依赖,被可能的帮助诱惑,从而丧失自己的主体性独立性。


第四个阶段就是更成熟了,我可以跟她更长时间的相处,也可以亲吻拥抱。

能翻译她责备的话语底下的爱和关心,也可以轻巧的一两句话转化掉她的担忧,还可以聊更多的话题了。

前两天除夕夜,去我妈妈家吃饭,她提起我送大女儿多多去加拿大读高中的事情,在饭桌上说“非要送那么远,孩子多可怜,过年都不能回家”、“你这是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压力搞这么大”,被我打岔打过去了。

吃完饭回到沙发上的时候,我妈又很严肃的说“你们送多多出国读书就是个错误”。

我大概晃动了一秒钟,心里飘过一个声音“这真的可能是个错误?”但马上就明白:

不,事情才刚刚开始没有人能判断这是否是错误,更何况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误。‍

一个选择要么获得现实收益,要么获得新经验新成长。

或者打破自己过去的误解,或者体验一种不同的生命体验,无论如何都会有某个价值维度的收益,根本就没有绝对错误的选择。

以上这些是我过去十年践行的信念,我很相信,为什么我妈妈觉得是个错误呢?

我立刻明白,因为她想她的外孙女,过年见不到多多,她很想念。

还有她早年跟做知青的爸爸去西藏援藏,在西藏待了8、9年,她在异乡的经验是很苦的很孤独的,所以她会把她早年糟糕的在外经验投射在孩子身上,觉得孩子会很可怜(我完全不这么认为 )。

最后是因为她心疼我,觉得我压力很大。电光石火间我快速看明白了这些,内心稳的一批,笑眯眯的搂着妈妈的肩膀对她说:

  • “我过去做了好多决定,你当时都说是错误,现在呢?”

我妈沉默了,后来就没提这事儿了。

从第一阶段走到第四阶段,我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


02

其实我们和父母相处等于是新自我和旧自我的短兵相接。

早年的旧自我是在原生家庭的环境中被构建的,在儿童期我们会完全接受和认同父母代表的旧秩序的价值观,世界观,生存观。

父母的话语往往是“旧秩序”“旧自我”的具象化攻击。例如:

他们往往会劝出嫁的女儿和婆家关系不好的时候“多忍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关系的稳定比个人感受更重要,冲突的风险太大,不能承受,也无法承受。


  • “离了婚谁还要你?”

  • “创业失败了怎么办?”

  • “你什么事都不会做!“

  • “没有我,你怎么办?”

  • “要不是我当初对你的管教,你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虽然我们在成长,但这些信念我们内心依然还有认同,只是平时被掩埋在心灵深处,和父母相处久又被搅动起来,所以内心就会疯狂的晃动。

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新自我和旧自我在最初是割裂的,但慢慢的它们会被整合在一起。

每一次和代表旧世界,旧自我的父母家人,相处七八年以上的伴侣(搭档),孩子,都是和旧自我的交锋,也是再次整合的机会。


面对这些交锋时刻,给大家几个具体的应对方向:

1. 识别【情绪扳机点】,建立反应缓冲带。

当对方的话引发剧烈情绪时,立刻进行自我觉察:“此刻我的愤怒/委屈,有多少来自当下情境,多少是童年创伤的回声?”

通过物理动作打断自动化反应(如深呼吸、借口离开那个空间),给自己10秒钟思考:

“我需要回应吗?还是这只是一种习惯性防御?”

2. 给父母的角色【降维打击】。

认知升级 :把父母(伴侣/孩子)从【人生裁判】降级为【有限信息提供者】——例如他们关于婚姻稳定性的数据样本来自1980年代,创业风险评估模型可能还停留在“个体户”认知。

物理隔离 :在重大决策执行期(如创业前/离婚前/辞职前6个月)主动减少深度交流,避免让他们的焦虑占用你认知决策过程中的带宽。

3. 完成自我的【再养育】。

通过书写觉察练习或心理咨询,或者线下工作坊的系统成长,在内心建立高速运转的“情绪翻译器” 。

把“你就是任性”翻译为“我害怕失去对你的控制”,把“不听老人言”解读为“我需要被你需要”。

把我妈妈说“这就是个错误”翻译成“奶奶想孙女了““我妈心疼我供孩子出国读书压力大”……

梳理那些被父母否定的特质,如“太内向”“不听话”,重新诠释其正面价值:敏感让我拥有共情力,坚持主见助我在职场突围。

这样,你就能从父母的那些担忧责备甚至夹杂着他们个人局限的反应中提纯出很多的爱。

能收到父母的爱而不是被他们干扰影响,然后陷入要么隔离但孤单,要么联结但被控制的两难中,也能提纯出很多对自己的爱和肯定。

同时学着在内心为「内在小孩」发声:过去你需要他们的认可才能生存,但现在你已经有能力保护自己。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力,本质是你赋予的权力。

父母的话语之所以能伤人,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一块需要他们盖章认证的「心理国土」。

真正的成年礼,是意识到这块国土的归属权早已转移——你不需要拆除父母的旧灯塔,但可以点亮自己的星辰大海。

新的朋友,老师,书籍,榜样……都是你的星辰大海。

当你能以观察者的姿态看待父母的局限,而非审判者的身份渴望他们改变时,他们的言语就失去晃动你的力量,而是像阵微风吹过你这颗大树,枝叶轻摆,但树干树根纹丝不动。

当我们做出离婚、辞职、创业等重大人生选择时,看似已经用理性完成了决策,但父母几句质疑就能引发剧烈情绪波动,甚至动摇自我信念,事实上,这种矛盾背后,隐藏着比“决策是否合理”更深层的心理战争。

它暴露了成年的我们依然有一部分把自己看做孩子,没有与父母完成精神世界的权力交割,并建立我们内心的“自我主权”。

我们总试图让父母理解:我的选择是对的。但真正的自由,是接受他们可能永远看不懂你的选择——就像宇航员不会强求地面人员理解失重感受。

你需要的不是他们的认证印章,而是对自己选择后果的完全承担。

当你能平静地说出:“我知道您不认同,但这是我的人生实验,我要过我想过的人生,并愿意为这些尝试承担一些风险”,那些质疑声就会从穿甲弹退化成背景白噪音。

所有成长性的选择都自带痛感,父母的质疑不过是这场手术必需的局部麻醉失效。痛觉的存在,恰好证明你正在突破旧壳,向更广阔的生存维度进化。

其实大家遇到的“被几句话破功”的状态,恰恰证明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了不起的进化——就像蛇蜕皮时最脆弱的阶段,恰是生长最剧烈的时刻。

今年是蛇年,祝大家都能完成几次标志性的“蜕皮”,我也一直在这里,在这个脆弱的成长期,支持大家。

最后的最后,所有让你怀疑自我的声音,最终都会成为你精神肌肉的负重训练。

你早已是比父母更辽阔的存在,只是还需要时间习惯这种辽阔。

作者:周梵,幸福心理学家与关系教练;资深沟通训练专家;蝉联2019&2020中国心理咨询师权威排行榜Top50;百万级女性成长课《自爱力》体系主理人;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文章常发表于【德芬空间、武志红、逻辑思维、十点读书】等百万粉丝平台。优质畅销书作家,著有人生哲学类畅销书《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婚姻-社会心理学畅销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


咨询预约微信号:130-7119-5923 /客服电话:186-1257-6320

回复目录,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