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总得有吸引人的地方,而这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趣。趣是什么?就是独一无二,就是与众不同,就是让你莞尔或者开怀的那一瞬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能把你的心拴在影城两个小时,靠的就是老少皆宜的奇趣。奇趣能破愁解闷,能让精神放假。奇趣能让美对准自由的心灵绽放。
美国电影理论家布赖恩·汉德森在论文《〈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中,重述法国理论家福柯的观点:“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这句话在电影批评中经常被引用。它强调,对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而言,最为重要的参照系数不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影片的制作者选择某个历史年代作为被讲述的年代,将他们的人物故事安放在某些历史场景之中,其重要依据无疑是他们置身的社会现实。具体到《哪吒2》,简单概括就是:延续经典神话,融入现代视角,通过哪吒、敖丙、申公豹三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亲情、友情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反映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成长。电影向观众传递了当下需要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使命运不公,我们也要勇敢面对、积极抗争。
趣是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范畴。以奇趣为美,亦真亦幻,是好多作家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哪吒2》脱胎于小说《封神演义》,导演饺子抖落经典的尘埃,对哪吒这一经典神话角色进行了大胆的重构,将其置于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背景下,讲述了哪吒从被视为邪恶化身到最终成为英雄的成长历程。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重新审视了哪吒这一形象,并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饺子和他的团队紧紧咬住趣这个宝贝不放,处处以奇趣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让观众在情绪的起伏中共鸣。从哪吒调皮捣蛋的性格,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这些笑点不仅让儿童观众开心,也引发了成年观众的共鸣,使《哪吒2》成为一部老少通吃的影片。
如天劫之后,哪吒与敖丙面临肉身消散的危机,太乙真人计划用七色宝莲重塑他们的肉身,但在这一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其中有这样的桥段:哪吒和敖丙一起去仙宫考试,哪吒因为紧张要上厕所,结果带路的小徒弟中途走开,哪吒迷路误把收集甘露之地当成了厕所。在夸赞完神仙们的厕所高大上之后,哪吒把尿撒在了其中一缸甘露中。返回敖丙和师父身边后,无量仙翁说要请他们品尝甘露,结果拿来的正是其中有尿液的那份。品出异味的哪吒吐了,得知真相的太乙真人也吐了,只有无量仙翁喝得有滋有味,且捋着胡子摇头晃脑:“这甘露滋味非常浓郁,以后都用这个配方做甘露!”演到此处,电影院里大人小孩笑成一片。这让我想起若干年前看电影《红高粱》,其中“我爷爷在酒篓里撒尿”的桥段。这样的恶作剧,恰恰是童趣的显现,童趣解构了“神”与“圣”。
影片中太乙真人的各种出糗行为也带来了很多趣味。太乙真人在尝试用物理去火的方式让哪吒练定力时,惨遭“偷家”,被哪吒提醒后惊坐起,反差上演“不淡定”。影片在展现哪吒与他缠斗的命运之时,用风趣的视角调侃了近年来动画作品常见的丑陋鬼怪设定,使得这些角色在暴风雨般的打斗中显得更加传神。另外,影片继承了《哪吒1》的无厘头效果,诸多有趣点也让人捧腹。
奇趣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支撑。哪吒闹海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正义与勇气追求的象征。在影片中,哪吒与敖丙由“混元珠”一分为二,形成一红一蓝、一恶一善、一火一水的对比,呼应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思想。同时,哪吒的成长历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出人类追求回归自然、开阔心胸、涵养精神的意趣追求,以及大道天成的天趣之境的审美理想。《哪吒2》还深入探讨了个体与集体、责任与牺牲等哲学命题,触及了人性、亲情、友情等接地气的现实问题。在此不赘述。
在人物塑造上,哪吒的形象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不再单一、刻板,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个体,这种转变使得角色更加立体。通过哪吒这个角色,电影探讨了命运、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哪吒多次面对“轮回”的宿命,每一次选择都在暗示道路并非唯一,而是可以被打破和创造的。这种反叛精神不仅是对命运的抗争,也在无形中传递着现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对面临的种种选择与压力的思考。对反派人物塑造,也不是简单粗暴、非白即黑的处理,而是让人物展现得更加丰富复杂,无量仙翁这一角色的形象塑造极具特色且富有深意。从外观形象上看,无量仙翁融合了传统道教神仙元素(如拂尘、鹤发童颜等)与夸张的卡通化特征(如臃肿的体型),这种反差可能暗含对某些“权威”的讽刺,即表面威严神圣,凛然不可侵犯,实则僵化腐朽。无量仙翁这一角色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他代表的阐教,打着顺应天命的旗号,恃强凌弱,与哪吒和敖丙代表的年轻人的反抗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这一角色,电影描画了腐朽势力的顽固性,并呼吁个体在逆境中自我觉醒,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传统与创新、压迫与反压迫之间的激烈碰撞。总的来说,无量仙翁这一角色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性格,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殷夫人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她集母亲、妻子、武将多重身份于一身,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母性的力量,散发出母爱的光辉,照亮了银幕。她对哪吒的关爱和保护,如“别怕,娘在这儿”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对父辈形象的塑造也可圈可点,尽管李靖、敖光和申正道身处不同规则,且经历、身份和性格迥异,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父亲这一角色的厚重与不易。
记得山东艺术学院孙晓娜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在长期的美学演进历程中形成了物趣、人趣与天趣的不同审美指向、审美层境和审美创新范式。套用孙教授的观点,《哪吒2》对于物趣、人趣与天趣的审美指向、审美层境和审美创新范式进行了当代阐释与创新。比如,在视觉设计上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即物趣呈现,物趣的表达渗透着人趣的主体性思考。哪吒使用“风火轮”和“混天绫”时的场景,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神秘感,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酷炫感。影片中的物趣还有:哪吒和小妹的肚兜、成年人的右衽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此外,影片中的建筑、山水画等元素也充满了中国风。影片中的音乐和配乐同样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民乐的使用,如编钟、古琴、二胡等乐器的演奏,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乐器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饺子作为四川人自然而然地将家乡的文化融入影片中。太乙真人这一角色的川普发音,以及青铜结界兽设计巧妙汲取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与金面具的艺术元素,都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四川文化魅力。看到青铜结界兽的形象,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三星堆博物馆,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
总体看,影片剧情紧凑,节奏明快,笑点、泪点和燃点分布均匀。据说,影片包含了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这些特效镜头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上乘。但影片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影片中对于“正”和“邪”的界限有些模糊,申公豹、龙族和无量仙翁等角色的行为和动机让人有时看得一头雾水。反派角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塑造,而正派角色的行为也存在问题,这种模糊性让观众难以判断影片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又比如影片中哪吒和其他角色的情感表达不够充分和真实,尤其是哪吒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缺乏足够的情感深度。尽管影片在制作和特效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特效场面不够精致,有些场景的效果略显生硬。
出了影城,仿佛梦醒。我大概是年龄最大的观众了,包裹在一群小孩子叽叽喳喳的氛围里,我身上也有了哪吒的青春气息,回到了阳光明媚的人世间。我想到了美学家李泽厚的话:“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从想象真实的东西,到真实地想象东西……”饺子和他的团队用“以奇趣为美”的想象理念把观众黏住,这就是硬核。演出结束,我看到字幕上密密麻麻的演职人员名单,我想到了饺子在访谈中的一句话:“创作是一群人的长跑。”据说,主创人员4000多人,为了表达我的敬意,我坚持看完最后一行字幕。
乙巳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我沉浸式地享受了一次枝叶葳蕤的深情表达。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