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正月初八)有辽宁网友爆料称,今天大家都复工了吗?没有,一个基层医生,连降薪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失业了!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根据该网友提供的信息,这是两张微信通知截图。一份是降薪通知。
通告:根据目前医院经营状况和医保政策变化,迫使医院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包括院里全员职工的薪资绩效的调整,院里决定1月份起全员按70%开资,无绩效工资。特此通知!
另一份是暂不安排上班的通知。
昨天 15:26
某大夫好!目前医保政策不明朗。医院想逐渐放弃医保这块业务。向养老发展。医院现在病人也不多。暂时用不了那么多大夫!
两份通知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医保政策的因素,导致该医院在做业务调整。
而该网友在评论区做了补充说明,这的确是一家正规的基层医院,在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的城市。
- 针对此事,网友们迅速围观,议论纷纷。
说医生工作稳定,不会失业的出来解释一下。
正常,很多基层医院没有必要存在。
治病救人现在成了门生意。既然是生意就有赔有赚,这不是很正常吗?
现在不是没人生病,是大家都想开了,小病自我诊断,大病自我了断。
基层医院生存困难,医生失业不是个别现象。
- 显然,医生失业已不是个例。我国一年500多家医院破产,其中公立二甲医院也不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近年来,中国医疗行业面临严峻的资金挑战,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地方公立医院和众多的民营医院,经营困境愈发显著。
据媒体报道,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站中,以“医院”为关键词搜索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4日的公开公告,发现破产案件、强制清算审查案件、破产审查案件、强制清算案件等共有648件,其中破产案件共有568件,强制清算案件共有42件,这里面有不少是民营医院。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于小宝也曾指出,2020年以来,就已经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因为经营困难而破产。
而这500多家医院宣布破产或停诊,其中包括一些公立二甲医院。比如广东梅州的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因为欠薪长达10个月而最终破产
其实公立医院一直以来普遍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2020年,全国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医疗收支结余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同年,约四成二级公立医院出现亏损。
而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通报显示,在二级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的背景下,仍有43.87%的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当然,其中三甲医院会稍微好一些。
许多医院为了追求规模的扩大,通过建新院、盖新楼、购买大型医疗设备扩张引流,但医院内部成本控制能力、运营能力又比较弱,所以导致长期债务和运营资金之间出现失衡。目前还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二级公立医院破产,主要是因为各地类似的医院都靠政府财政在支撑,而医院自身的收入能力极为有限。
此外,当前这些医院入不敷出,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也有一定关系,由于DRG和DIP支付模式,也就是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以及取消药占比政策等。不仅要求医院减少药品收入,同时还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项医改,虽然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但客观上也确实削弱了医院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医院的发展生存困境。
有人会问,二级公立医院为何要盲目扩张导致债台高筑?原因很简单。就是和三甲医院病源争夺。
这些医院顶着债务压力不断更新设备,增设科室,以及采购药品。就是希望借此增加门诊量和住院量,以提升医院的经营能力。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收益,反而增加了负债和破产风险。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