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温家玉

责编|张晶‍

正文共2982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以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切入点,以“党建+”为统领,以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平安细胞工程”为载体,以迭代升级“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为抓手,全面加强“街道、社区、小区”三级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创新落实“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协同治理机制,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用好“大数据”,让基层治理更利民

搭建矛盾化解平台,矛盾汇集更全面。升级搭建“西固区矛盾纠纷全量处理平台”,对婚姻家庭、邻里、经济等八类矛盾纠纷分类过滤,归集形成矛盾纠纷全量库数据池,在区域、类型、频次等不同维度分析矛盾纠纷态势。同时,集中解纷力量,让分流转办更加规范,让化解矛盾纠纷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评价。2024年以来,全量归集“小兰帮办”、“陇情E通”、平安甘肃平台、12345群众热线等多方矛盾纠纷18600件,针对其中“难点、堵点、热点”问题召开联席会议18次,调度各级各部门联动办理问题事件136件。

强化数据采集运用,分析研判更精准。充分调动三级网格动能,发挥网格员“前哨兵”作用,在日常巡查走访中采集辖区各类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特殊人群等基础信息,汇入各类“大数据”平台,及时解决各类矛盾隐患和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形成“发现—反馈—处理—跟踪”闭环处置机制。全面推广“民情地图·小兰善治”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应用,持续推进“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的收集更新工作。

加强线上线下融合,预警防范更精准。依托各类“大数据”平台全量库数据池绘制“平安地图”,精准开展预测预警,对平安建设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智能解析全区平安形势和风险隐患发展规律,实现对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的敏锐感知、快速预警和及时研判化解。

做好“网格化”,让基层治理更便民

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西固区科学合理设置网格611个,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创新“工作方法”,深化基层治理模式。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台账式管理、项目式推进、清单式服务、包联式指导、捆绑式共建、互动式提高、会商式研判、系统式治理“八式”工作法,建立定格、定人、定职、定责、定流程、定待遇“六定”制度,并通过“三必问、四必查、五必访、六必清”方式,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常态化覆盖走访网格,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网格内社情民意,将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网格的“神经末梢”。2024年以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910件、安全隐患24654件,实现“提网知人、提人知情、提情知因、提因知策”。

探索“三色网格”,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在做实做好全要素网格的基础上,西固区探索实施红(重点区)、黄(预警区)、绿(防范区)“三色”网格动态管理机制,明确“三色”网格包联责任主体和工作任务,实现“红色”抓整治、“黄色”抓提升、“绿色”抓巩固,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精细化治理实效。

同时,对“三色”网格进行精细化管理,针对网格内的群众需求、事件动态等,包联人员定期深入网格走访入户,及时解决群众困难,持续跟进疑难问题,切实做到快速掌握辖区村情民情,不断提升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截至目前,共排摸出262个突出问题,并开展了集中整治,统筹解决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矛盾纠纷等各类难点问题13294件。

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行资源统一调度,由各级网格党组织主导,完善网格资源配置统筹使用机制,把各级各类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资源下沉到网格进行统筹使用,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完善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实现“多网合一、一网通管”。特别是探索建立了“网格+”治理模式、“1+1+5”基层治理格局、“服务+治理”内外双循环工作法,通过统筹群众工作、社区工作、网格化管理和物业服务一体化,做好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法规宣传、公共服务代办等方面工作,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质效。2024年以来,全区网格员入户6000余次,张贴网格公示牌488块,发放“田字型”基层治理宣传单15000余份,收集各类社情民意284927件,更新基础数据55000余条。

走好群众路线,让基层治理更亲民

西固区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同时依托“小兰帮办”小程序健全群众说事直达直办载体,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问题能有效解决。

线下听民声察民情。立足于防、立足于早、立足于小,坚持常态化排查、集中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调度网格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主动走访调研、排查矛盾纠纷,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网络舆情、社会矛盾和个人极端案事件等风险隐患,解决一批涉稳风险和问题诉求,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通过开展机关干部“返乡走亲”、乡镇干部“驻村连心”、村居干部“入网知心”、村居党员“联户交心”的“一亲三心”活动,聚焦民生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重点难点堵点,开展为“老”、为“小”、为“困”、为“心”、为“需”服务,把民情民意收集上来,把问题解决好,把群众服务好。目前,西固区110个村(社区)已全覆盖组建“一亲三心”工作队,走访村民代表、困难户等各类人群1400人,建立完善各类“民情档案”1200份,区级层面解决问题困难和意见45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51场次,切实做到了为民办好暖心实事。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西固区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线上运行“小兰帮办”公众诉求平台“我有话说”“我要报事”模块,让群众在“指尖上”反映诉求,鼓励群众“说事、议事、主事、言事”。在“我要报事”模块中引导群众及时反映自身诉求、报送身边隐患,在“我有话说”模块把群众关心关切转化为意见和建议,实现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线上流转、线下处置、闭环办理。同时,健全上下贯通的双向办理模式,按照“社区发现、逐级响应、自下而上”的模式,形成了“兜底受理、闭环办理、上下联动”的解决渠道,确保各类事项能落实、有回音、做到位。2024年以来,全区“小兰帮办”公众诉求办理平台共受理留言46899万件(次),办结率达100%。

持续深化“三调对接”。健全诉调、警调、访调和社会力量调处的工作体系,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实现从“各自为政、单一服务”到“协同联动、精准服务”的转变。完善全区诉调、警调、访调工作办法及相关工作流程,在区综治中心挂牌成立“一站式”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中心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设置诉前调解室、行业性专业性综合调解室、行业性专业性综合办公室和司法确认室,选聘专职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和金牌调解员33名,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立案前,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持续加强调解阵地、力量和能力建设,做到访、调、诉一体推进,真正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服务。2024年以来,流转至区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案件1434件,调解成功率77%;警调对接案件1314件,化解率99%;访调对接案件30件,化解率100%。

西固区的“田字型”治理新模式,紧抓强基固本工作任务,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有效发挥网格员队伍作用,落实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管控、特殊人群服务等任务,推动了“一网兜底、一网统管”,切实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