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三号桥,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普陀区南部,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交接处,南北向跨普陀区和长宁区之间的苏州河。

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南北两地被租界横隔,加之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猖狂,在爱国人士的呼吁下,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辟筑中山路。1928年在龙华寺举行开工典礼,1930年5月竣工通车。南起龙华,北至交通路,长13公里。

中山路三号桥为1930年辟筑中山路时所筑,因该路自南而北桥序,故得此名。桥长49米,为木结构桥梁,有车行道和人行道。当时附近居民习称为中山桥。


上世纪三十年代地图


约1931年,大夏大学鸟瞰照片

建造中山路三号桥的同时,在桥北堍西侧,大夏大学中山路新校区破土动工,于1930年8月落成。有教学大楼一座,取名群贤堂;男生宿舍二座,名群策斋、群力斋;女生宿舍一座,名群英斋;教职员工宿舍12幢及学生浴室、饭厅等。

1937年“八·一三”时,中山路三号桥被炸毁。不久,侵华日军在原址修建1座军用桥,并紧靠桥西侧另建1座狭窄的人行桥,成并行双桥型。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溃退时炸毁两桥。上海解放后修复重建。

由于原桥桥身低平,影响船只通行,木质结构也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1960年在建设中山环路时拆除旧桥,在原桥西侧重建大型永久性桥梁。此桥为当时最新桥型,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悬臂丁字梁,长87.54米,跨径为26.37+34.8+26.37米,车行道宽22.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梁底标高8.23米,载重为18吨。


中山路三号桥

1985年因基础不均匀沉降,桥梁大修,向上顶升40厘米,桥面改为双层混凝土结构。整修时,桥栏改建成绿、黄、红三色相间的花色栏杆,成为别具一格的交通信号警戒装置。当时,南北两堍分别跨万航渡路和光复西路,有中山支路在北堍引桥东侧连接光复西路和中山北路。桥北堍西侧有师大一村、木材一厂,东侧有油脂三厂等单位。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是市区重要干道,客货车运输繁忙。

1992年,在内环线高架道路施工的同时,三号桥实施改建工程。新桥设在内环线高架道路两侧,为地面道路跨河桥梁,名为中山西路桥东桥、中山西路桥西桥。其中,东桥456.5米,路幅宽18.5米,设2条机动车行道,1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西桥长526米,路幅宽18.5米,道路设置同东桥。


1996年,内环线跨苏州河桥


上部为内环高架桥,下部为中山西路桥


20世纪90年代,内环跨苏州河桥(陆杰 摄)


2016年,从内环跨苏州河桥向东鸟瞰(钮一新 摄)


2016年,桥西侧沿河景观(钮一新 摄)


2021年,桥下夜景(来源:上海交通公众号)


2023年,桥梁及附近地区鸟瞰


2024年,苏州河上的晚霞(史融 摄)


2025年,引桥边整洁的林荫道(胡俊 摄)


2025年,桥北岸光复西路、苏河步道(胡俊 摄)

来源:上海普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