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有明星大腕,河南深山里的这场“村晚”办得有模有样 | 新春走基层

没有城市霓虹的华丽点缀,没有璀璨舞台的夺目耀眼,更没有职业演员的光鲜亮丽,春节刚过,一场纯粹而质朴、根植于乡土的农村春晚在一个叫木家垭的河南偏远山村上演。这里,正是小编的老家。

小编的家乡,是远近闻名的“两省交界”村,它隶属于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管辖,与陕西省紧密接壤,是西坪镇西南部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全村有近1000口人。曾几何时,这里交通不便,大山阻挡,信息闭塞,后来经过修路架桥、拉线布网,现在的村子虽依旧保留着那份难能可贵的淳朴与宁静,却也悄然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年村里在外务工、经商、上学的人员较多,过年是全村百姓聚得最齐的时候。作为家乡“村晚”的参与者,小编见证了这场乡村文化盛宴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而近几年,因毕业参加工作的原因,小编与“村晚”逐渐拉开了“距离”。然而,“村晚”并未沉寂,反而在一群返乡大学生及村民们的巧手编织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今年的“村晚”更是呈现出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景象。小编这就带大家看看,深山里的“村晚”有哪些不一样!

舞台虽小,梦想很大

“村晚”促使返乡大学生冲在前

说起办“村晚”,谁的参与感最强?

除了村里有才艺有爱好的中老年人、爱跳广场舞的阿姨、村小学的学生、爱凑热闹的小孩子,返乡大学生,毋庸置疑成为今年“村晚”的主力军。





(返乡大学生主持“村晚”及现场画面 农视网记者摄)

今年“村晚”的主持人杨凯,去年刚考进大学,是第四次参与“村晚”活动了。前几次多是作为表演者为“村晚”添彩,而今年,主动承担起了“村晚”总导演和总统筹的重任。相比于各大卫视的“春晚”,尽管“村晚”可以不那么专业,但是在农村办一场“村晚”也没有那么简单。自从“村晚”消息发出之后,杨凯说自己每天都会和不同的村民聊节目的事情,自家的家门口经常有上门咨询报名的人,还常有人找他对自己的节目进行指导,为了寻找到性价比较高的演出音响,杨凯更是上上下下跑了几个村镇。

为了办好这场“村晚”,小编自己也经常收到杨凯的信息,一问一答都是请教如何办好“村晚”的问题。

小编:“杨凯,自己第一次冲在前办‘村晚’难不难?”

杨凯乐和着说:“难,也不难,咱们村能办‘春晚’是一件令我很自豪的事情,虽然‘村晚’舞台很小,但是我们村村民的梦想很大,村里有很多多才多艺的村民,大家对‘村晚’也非常支持,再加上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大学生参与,所以,‘村晚’就没那么难了。”一台“村晚”,是年味,更是返乡大学生与家乡割不断的情缘。在小编的家乡,像杨凯这样助力今年“村晚”的大学生,有近十名。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他们从还没有放寒假就开始主动在村微信群里发布“村晚”消息、动员村民报名、收集节目信息,从表演场地布置、舞台设计到节目排演,他们满怀热情,倾力为家乡父老打造了一场精神盛宴,为春节增添了别具特色的年味儿。


种香菇、备年货

村民忙里偷闲也要自导自演

小编的老家常年以种植食用香菇为主要产业,每年春节前后,便进入种新菇和摘旧菇的忙碌时期,村子里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虽然忙碌至此,但再遇一年一度的“村晚”,大家都非常支持,忙里偷闲准备节目。

村民齐阿姨是村广场舞团队的领队,每年“村晚”,广场舞队都会聚集十几个阿姨进行排练。

小编:“齐阿姨,今年‘村晚’广场舞好攒人吗?能不能凑齐?”

齐阿姨:“过年前后家家户户都很忙,既要忙香菇,又要备年货,起初还担心广场舞的人攒不起来,但是一说村里要再办春晚,姐妹们都很支持。我们白天在家里把活干完,下午或晚上就在村活动广场上集中排练,一练习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人需要骑车走夜路十几分钟才能到彩排地点,天寒地冻,但一通知彩排,大家都能准时准点到。”

广场舞节目向来是每年“村晚”雷打不动的开场大戏。为了今年的“村晚”,阿姨们特意准备了两支舞蹈。对于这群五六十岁甚至已经当上奶奶的阿姨们来说,她们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全靠自己摸索,自己编排。学舞对她们来说并不容易,动作记不住,节奏跟不上,但是她们只要有空,就抽时间聚在一起练。因为练习强度过大,再加上天气寒冷,临近演出前几天,有两位阿姨小腿肿胀,无法参演。

缺了人,节目怎么办?领队齐阿姨没有犹豫,立刻召集村里其他阿姨补位,她们加班加点,只为将每一个动作练到最好。最终,广场舞舞蹈,成为了今年“村晚”最亮眼的开场。





(广场舞队阿姨彩排及表演照片 农视网记者摄)

除了这群爱跳舞的阿姨和返乡的大学生,那些常年在外务工回家的年轻人,稚嫩的孩童与花甲老人……木家垭村春晚汇聚了全村老少。

“有才没才,上台表演,图个团圆和热闹”是村民们参加“村晚”的口号。

8岁的小孩陈懿君精心准备了架子鼓表演来参加“村晚”,为了赶上彩排和正式演出,父母特意从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驱车返乡,带着表演装备,刚下车就为上台做准备。

五六岁的小孩,可能还不知道“村晚”是什么,但是一说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一个个闹哄哄,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六七十岁的老人,虽没有什么独特的才艺,但他们是哪里缺人哪里上,为村民们生篝火取暖、打扫晚会会场卫生、帮忙上下场节目道具......幕后,他们做了够多,台前,他们的欢呼声最响!





(村里小孩们表演照片 农视网记者摄)

“杨叔,今年‘村晚’你表演什么节目?”小编回村遇到村医杨叔便随即问起。

“我没有表演节目,但依旧是最强的‘村晚’后勤保障人员。现在每家每户的物质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去。别看我们是生活在深山里的普通老百姓,但文艺细胞也不缺,村里给我们搭建了舞台,我们每个人也能当明星,我在幕后也一样能行。”村医杨叔的一句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村味儿十足、潮流在线

这届“村晚”节目不简单

“村晚”自然要有本村特色,因此,除了传统的歌曲、舞蹈类节目,今年的“村晚”也多了许多本土村味儿与潮流风采。

村民们在节目编排时,大多都会结合本土乡俗文化。于是,邻里矛盾、婆媳关系、生儿养老这些“接地气”的家长里短,被当作素材搬上舞台。小品《教子》《看病》笑中带泪,让在场村民掌声不断。

此外,村民们编排的节目还十分注重“村晚”的时尚与文化的结合,既有网络热舞《科目三》《青海摇》登台,又有经典豫剧《收姜维》、曲剧《大登殿》等戏曲选段余音绕梁,还有贯口演说《报花灯》令人眼前一亮。

舞台上,家家户户种植的香菇、农户家中悬挂的腊肉、去年丰收的辣椒、菜地里新鲜采摘的果蔬……这些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农产品,在一群大学生的巧思下,摇身一变,成了走秀舞台上的“新潮主角”,以艺术形式呈现出乡村农业发展的新面貌。





(农产品走秀表演照片 农视网记者摄)

编排农产品特色走秀节目的是一位去年刚考进延安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小莉,当小编问及为何有这样的创意,小莉说:“这是我第二次参与‘村晚’,能够回村办‘春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学校我参加了很多社团表演活动,也想把这些经验用到我们‘村晚’去。我认为‘村晚’就要有村味儿、有特色,香菇是我们村儿家家户户致富的工具,把这些常见的农产品用节目的形式展示出来,村里的叔叔阿姨们看着自己的收获成果,也会很开心。”

在村里,还有着一群爱好敲锣打鼓、划花船的老年人,尽管这些传统艺术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可能显得陌生且“难以理解”,但在老一辈村民的眼中,这些民俗文化表演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记忆,是他们心中“村晚”不可或缺的出彩节目。







(“村晚”现场照片 农视网记者摄)


“村晚”搬上了网

离家的人共团圆

今年的“村晚”现场,架起了很多台直播的手机,不少村民用自己的账号开启了直播,将“村晚”搬上了网,让“村晚”走出了村子。“家乡的春晚真不错,祝福家乡越来越好!”“想家了!”直播间里,那些在外打拼、无法回乡的游子们通过频频刷屏,与家乡的亲人、朋友互动,仿佛置身于“村晚”现场,与家人共团圆。


(“村晚”现场观众正在直播 农视网记者摄)

木家垭村“村晚”从傍晚6时开始,但从下午4时起,村民们就陆陆续续带着小马扎来到了演出场地——村老年活动中心。随着演出拉开帷幕,没抢到前排位置的村民们又站在民房的楼上,站在板凳上,村里的道路停满了前来观看的汽车,堵了村道近百米。





(“村晚”现场观众照片 农视网记者摄)

村民们演得开心,老百姓们也看得尽兴,一场“村晚”吸引了上下几个村庄近400个观众前来捧场,节目一开始,观众席里便不时传来“好,真好”的欢呼声。

冬夜虽寒,深山村庄却暖意融融。一场“村晚”,22个节目,历时近两小时,乡里乡亲相亲相爱,热闹表演温暖了村庄的一整个夜晚。

“大学生有学问就是不一样,站在台上真像样!”

“这是谁家的姑娘,表演得真不错!”

“‘村晚’的舞台一年比一年办得好,今年更是有模有样的!”

“村晚”过后,老百姓们的夸赞连篇,温暖而真挚。随着深夜的来临,蛇年的“村晚”已经落幕,但它却在村里的每个人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来年的“村晚”成为了村民们新一年的热切期盼。

记者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部分视频来源于西峡县融媒体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