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一个词语,叫“恋爱脑”,有的人会用其自嘲自己在情感关系中的状态。

例如在感情里,他们总是“上头”得特别快,仿佛瞬间开启了“恋爱脑”模式,眼里只有对方,满心满眼都是甜蜜和付出。



他们好像永远在围着恋人转,小心翼翼地照顾对方的感受,生怕对方有一丁点儿不开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乍一看,他们似乎只是单纯地“恋爱脑”上头,可实际上,这种情感模式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精准地形容了这类人——“给予型人格”。

这类人在感情中对关注和偏爱有着极度的渴望,常常表现出“谁陪在身边就喜欢谁”的特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这种人格类型。

一、“给予型人格”的定义。

“给予型人格”是九型人格理论中的一种人格类型,也被称为“助人者”或“成就他人者”。

该理论最早由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George Ivanovich Gurdjieff)在20世纪初引入西方。



给予型人格的人通常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非常敏感,乐于助人,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和被人需要。

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帮助来获得他人的认可、爱和情感上的连接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在爱情中表现出以下特征:

(1)找伴侣时不太看重外在条件:给予型人格在爱情的道路上,往往将真挚的情感置于首位,超越了物质条件和外貌吸引力的考量。

对他们而言,对方的家庭背景、财富状况乃至长相,都不是决定爱情的关键。



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善良和真诚,而忽视对方物质上的匮乏或外貌上的不足,坚定地选择与对方携手共度。

(2)在爱情中乐于付出:给予型人格的人会非常用心经营关系,时刻关注对方的感受,给予对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好处是,这种细腻的情感付出,让爱情充满了温暖和甜蜜。当然,如果遇到不靠谱的另一半,自己付出会“费力不讨好”,被辜负。

二、“给予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许多研究认为,给予型人格的形成通常与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

比如,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关爱,或者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表现好时才会得到关注),

这些经历会让他们在成年后通过不断付出来换取爱和安全感。他们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因此会通过照顾他人来维持关系的稳定。



这也导致给予型人格的人通常渴望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他们认为,只有当自己对他人有用时,才能被他人需要,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连接。

这种心理需求可能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即“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

此外,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可能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付出和帮助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源于一种内在的不安全感,他们害怕被拒绝或忽视,因此通过讨好他人来避免冲突和负面情绪。

三、“给予型人格”在亲密关系中的特点。

(1)极度渴望被关注和陪伴。

给予型人格的人在感情中常常表现出“谁陪在身边就喜欢谁”的特点。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专一,而是因为他们极度渴望被关注和陪伴。



当他们感到孤独时,任何给予他们关注和陪伴的人都会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他们可能会迅速投入一段感情,甚至忽略对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之前的室友小林就是一个典型的给予型人格。她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她。

成年后,小林在感情中总是表现得非常主动。她总是会为对方做很多事情,比如做饭、打扫房间、照顾对方的情绪,甚至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她的朋友们常常说她是个“恋爱脑”,因为她总是很快陷入一段感情,哪怕对方并不那么适合她。



有一次,小林刚刚结束一段感情,心情非常低落。这时,她的一个同事开始频繁地关心她,陪她聊天、吃饭。

小林很快就对这个同事产生了依赖感,甚至觉得自己爱上了他。

然而,这段感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小林发现对方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她,只是把她当作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小林再次感到失落,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这么快投入感情,是因为她极度渴望被关注和陪伴



(2)过度付出,忽视自我。

给予型人格的人在感情中往往会过度付出,甚至忽视自己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付出来获得对方的爱和认可,但这种付出往往是单向的。

他们可能会为对方做很多事情,但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当对方忽视他们时,他们也会选择默默忍受。

李阿姨是一位典型的给予型人格的母亲,她总是将家庭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每天清晨,李阿姨早早起床为全家人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然而,她自己却常常来不及吃上一口,就匆匆出门上班;

下班后,李阿姨又立刻投入到家务中。她忙着打扫卫生、洗衣服,确保家里每一个角落都干净整洁;做完家务她还要陪着孩子写作业……

哪怕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但她也尽心尽力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她觉得这些都是她作为母亲的“分内事”。

她习惯了将自己放在最后,用自己的付出换得家人的幸福和安心。这种过度的付出,虽然让家人感到温暖,但也让她自己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四、如何减少“给予型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你身边有给予型人格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这种人格类型,以下几点建议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1、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给予型人格的人往往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度关注他人的感受。因此,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以尝试在感情中与对方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付出。

2. 与他人建立“边界感”

给予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边界感,容易过度付出。因此,建立健康的边界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以尝试在感情中设定一些界限,明确自己的底线,避免过度付出



3、提升自我价值感

给予型人格的人通常有较低的自尊心,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因此,提升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以尝试通过自我肯定、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学会爱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给予型人格的人,记住,爱不仅仅是付出,更是学会爱自己。只有当你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爱和尊重。

-The End - 作者-小天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