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766字,阅读时长约13分钟。
肺腺癌Ⅳa期、EGFR19号外显子突变,在用了第一代靶向药后一年出现进展,换成第三代靶向药后效果亦不好……
在这些治疗都未见好时,患者本人极力想进行手术治疗。可对于这样的晚期肺癌患者,当时没有明确的临床指南支持可以进行手术,也就意味着若是开展,医生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若是手术效果不好或出现一些不良后果,主刀医生可能会面临指责甚至法律的风险。但对于特定患者,如果手术成功,则可能带来更好的长期结果,这对于医生而言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作者 | 人物君
01
举起的光亮
上述病例是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谢金标在差不多十年前接诊的一位年近六旬的女性患者,谢金标明白,不接这台手术对他而言是最简单的,无需担负任何风险。但作为一名医生,他本能地希望能给患者多一点机会。
于是,谢金标就与患者家属沟通,在得到他们的支持后,谢金标和他的团队联合多方资源,对该病患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在给该患者做了全身CT扫描后,确认癌细胞没有全身转移,仅为局部病灶,这让谢金标有了尝试一下的信心与底气。
“最后手术很成功,患者至今仍很好地生活着,证明了这种探索的可能性。”
在谢金标看来,不能因为临床诊疗指南不推荐就止步不前,指南本身也是在科学探索中一步步完善的。患者既是以生命相托,作为医者必当全力以赴,哪怕冒点风险也值得,他们要为患者托举起照亮前方的光亮。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主任 谢金标
纵观谢金标三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他始终坚持在做的一件事——在未知领域勇敢探索,为患者带去治愈的希望,也为了医学进步的可能。
1994年,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的谢金标加入了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当时医院院长是福建当地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陈进珍教授,在陈进珍院长的带动下,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从1983年开始开展体外循环手术,这在全国范围都算是比较早的。这项高难度的伟大技术,让当时刚步入临床的谢金标顿时心生崇拜,于是决定追随先生脚步的他,将自己的专业选择也定在了心胸外科。
上世纪末,胸外科迎来一项重大技术变革,即胸腔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一改以往胸外科开胸手术创伤大、失血多的问题,使之成为胸外科手术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其带来的不仅是手术方式的改变,更是外科理念的革新。
当时,国内胸外科领域的领军专家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俊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旭伦教授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等都在积极推动这项引领整个胸外科重大革新的技术。谢金标则是有幸于2010年前往华西医院跟随刘旭伦教授进修学习胸腔镜技术,刘旭伦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命名了“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使得手术难度高的完全胸腔镜微创肺癌切除术变得简化易行,显著提高了手术疗效,该技术被全国大多数三级医院所采用,并在国际上得到推广应用。
02
技术潮井喷
在华西医院学成归来后,谢金标将胸腔镜手术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开展起来。目前,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的胸外科手术微创率已达到90%以上。
起初阶段,大家对于微创手术也有一定顾虑,如担心手术中淋巴结清扫不干净等。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胸腔镜的放大功能,破除了视野盲区,使得对于解剖层次的观察更为精准、分明,反而比传统手术有着更好的效果。于是,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胸腔镜技术很快在心胸外科推广开来,并成为科室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现在的心胸外科配备了了4K高清胸腔镜、3D胸腔镜、荧光胸腔镜等先进系统,使得手术中能更清晰地显现解剖结构层次,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结等,极大程度提高了术者在精准化解剖操作上的便利性。
回顾近三十年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取得的发展进步是巨大的,其中离不开各届院领导对于科室发展的鼎力支持。现任院长康明强教授作为全国胸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无论是在学术还是管理层面都有着很高的站位与视野,对于心胸外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引领作用。
如今心胸外科的诊疗疾病谱亦是得到了很大延伸,尤其是随着CT筛查、消化内镜等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肺癌、胃癌、食管癌等肿瘤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得到了很大提升。薄层CT的普及,带来筛查精准度的显著提升。在此之前,这里诊断出的肺癌患者中,只有1/4还有手术机会,另外3/4的患者因为发现较晚已经没有了手术指征。这一情况随着CT筛查的普及而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得肺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成为可能,这对于肺癌患者而言意味着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目前,医院配置的CT、MRI、PET-CT等先进系统,为上述这些操作提供了完备的支撑。而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肺结节的检出率以及对于结节性质的判断,是低危还是高危结节,其准确率已经超过了人工识别的水平。
AI的另一大优势是手术的定位与规划,肺结节一般都很小,在复杂的肺部结构中,通过传统方法往往很难确定其准确位置,而AI软件则可以轻松实现精准定位,引导医生实施精准切除,这对于提升手术的成功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03
“减法”与“加法”
如今肺结节的早诊早筛已成为常态,但对于发现的肺结节到底该如何处理,不同医疗机构以及医生之间还存在分歧。有些建议发现后就尽早手术,早做早好;有些人则是并不建议过早干预,而是先做好随访,再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对此,谢金标所提倡的是“减法”与“加法”相结合的理念。对于早期肺结节,他主张做减法,特别是一些小结节没有必要过早干预,而是应该做好随访观察。事实上,9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如磨玻璃结节很多是惰性结节,不需要一发现就手术,可以随访观察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若发生变化再处理完全来得及。如果过早手术,比如切除了一个原位癌,虽然影响不大,但对患者心理上可能造成“我是癌症患者”的负担。上述这种“减法”思路,一般更适合早期结节。
▲谢金标(左一)给患者做手术
而对于晚期或局部晚期的患者,谢金标则是提倡做“加法”。随着药物开发与临床应用的进步,许多晚期肿瘤患者如今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很好控制。如果是Ⅱ期-Ⅲa期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免疫+化疗或放疗+化疗)实现降期后再手术;至于Ⅲb期甚至Ⅳa期的患者,虽然肿瘤临床诊疗指南不推荐手术,但探索空间很大,这也是“加法”需要关注的重点。
随着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给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的两位科学家,免疫治疗一下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其与靶向治疗共同将肿瘤推向了精准治疗的新时代。这些正是上述新辅助治疗的基础,药物的进步不仅让肿瘤内科治疗获益,也让那些原本已无手术机会的患者受益匪浅,药物治疗降期后让他们重获手术机会,带来更好的治疗预期。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成为未来心胸外科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这些年来,谢金标带领心胸外科团队始终紧跟学术最前沿,持续探索新疗法、新理论带给患者更多获益的可能。其中科研实力的大幅提升,也正是这种探索的直观反映,科室目前每年能发表十多篇的SCI论文,其中不乏一些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高分论文,在全院名列前茅,这些科研成果的积累为科室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的提升,意味着我们在未来发展中有着个更高的‘天花板’和想象空间。”
04
暖心的沟通
作为福建省首批4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如今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是莆田市卫健委胸外科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确保整个学科的良性发展。去年10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还与莆田市第一医院共同牵头成立了莆田市肺癌专科联盟,旨在进一步推动莆田地区肺癌的规范化诊疗与科学化管理工作的提升。
这一系列工作带给患者实实在在的获益,让谢金标自觉未曾辜负曾经那个梦想着白衣执锐、治病救人的少年,在其三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用行动赢得了无数患者与家属的认可。
除了在临床技能与研究方面的不断探索,谢金标同样注重与每位患者的暖心沟通,他将其笑称为“话聊”。
作为一名胸外科医生,他非常理解患者在面对手术时的心态,有些患者看似外表平静,实则内心压力很大,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这个时候医生要设身处地去与患者交流,而不是轻描淡写地安慰他们一句“没关系,不用紧张”。
这样的将心比心,是他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所一直坚持,并希望向他的团队传递的。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需要关注患者内心的困惑、情感的诉求以及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的需要。”
谢金标认为,医患间的良好沟通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医生要学会将患者看成一个整体,充分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待问题。有时候某些患者可能会因为焦虑或相关医学知识的欠缺而产生一些误解,甚至对于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出质疑。这时候医生不能选择与患者硬刚,而是要耐心跟患者解释治疗方案背后的科学依据。事实证明,大部分患者在充分沟通后会逐渐信任医生,甚至大家可能成为好朋友。
尤其是地市级医院,大家处在一个不大的熟人圈里,医生与患者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与患者的长期接触与沟通中,谢金标深刻感受到医患关系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医生要做的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承担着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角色。作为妈祖故里的莆田,这也正是对妈祖文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
谢金标对于医生这个角色的理解与定义:勇敢探索、脚踏实地,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患者更好的获益。
责编 | 张 坪
校对 | 杨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