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整形医院基本外科不缺人手,但缺乏既懂临床又懂宣传的多面手。
撰文 |燕小六
责编丨汪 航
“求减重代谢外科手术主刀主治医师”“还有没找到工作的普外科医生吗?”
最近两个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基本外科主任蔺宏伟在某医学论坛上连发6条招聘信息。
为了招到人,他还去其他医生的离职帖、求职帖处留言:“啥学历?”“我们这里也不错啊!”“欢迎多交流多探讨,我这里招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八大处整形医院)是我国最早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整形外科三甲专科医院,隶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排名全国第二。
蔺宏伟反复向“医学界”强调,团队不缺人手,但渴求人才。“我想招一些高素质、高能力、有激情的年轻人。我会倾尽所有地教他,(确保)未来他能担起一个科室的长远发展和业务传承。”
蔺宏伟(右二)和他的患者们。图源/受访者提供
招聘硬指标:会做宣传
“太多人在网上应聘了,每天要聊好几个,合适的不多。”
蔺宏伟告诉“医学界”,他对应聘有一系列要求,缺一不可,包括:普外专业,硕士学历以上,能写文章,能申请课题,主治医师以上,性格开朗且有拼搏奋斗精神,擅长自媒体宣传。
他感叹,绝大多数求职者都卡在自媒体宣传这一条上。
有人在前期沟通中,信心满满地要当多面手。“试用后发现,人挺勤快,上手术、写病历、管病人这些都行,唯独不愿意宣传。”蔺宏伟解释,这类人并非不够好,但科室从来不缺这样的人。
近年来,八大处整形医院提出要建设“强专科、优综合”的综合医院。基本外科就是“优综合”的一部分,科室创建于2022年,今年获得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课题资助,下设肥胖与代谢病中心,也由蔺宏伟领衔。
由于在业内享有广泛声誉,每年都有大量博士、博士后到八大处整形医院应聘。据医院官网数据,基本外科现有各级医师6人,病床25张。
目前,让蔺宏伟发愁的是患者来源。他告诉“医学界”,入职医院近3年,他每年有数百台减重手术,都是靠自媒体宣传吸引来的。但鲜有患者来做阑尾、胆囊切除等常规手术。
“我们要在一个整形外科特色鲜明的医院内,打造全新的普通外科,就得打破民众的惯性思维,要树立品牌,不做宣传是寸步难行的。”蔺宏伟说。
他认为,每个医生都应参与宣传,而医疗内容又事关专业性、时效性等多方面,需要既懂临床又懂新媒体的人。比如,自媒体有多种形式,有一些优质内容是工作中随手偶得,不能指望别人代劳。
此外,科里每个人都积极在网上展示自己,也会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全科协力发展。
“互联网不讲因果、不讲逻辑,不是今天发了视频,明天就来病人。但它会奖励坚持者,随着宣传声量增强,老百姓总会知道八大处整形医院能做阑尾炎、胆囊炎等普通外科基本手术,基本外科的特色是腹腔镜,尤其擅长单孔腹腔镜减重手术。”蔺宏伟说。
如今,蔺宏伟总结出一套在线招聘的话术,一开始就会先问对方“会做宣传吗?有自媒体账号吗?”在他看来,这能节省彼此的时间。
蔺宏伟和团队在手术中。图源/受访者提供
发展减重外科,得用“网红思路”
由于对宣传的高度重视,在招聘过程中,有人因此质疑过蔺宏伟的诚意:“为啥医生非得做自媒体?真想好好宣传,外包给第三方就行。”还有人反问,“你是觉得(科里)人太闲吗?”
蔺宏伟向“医学界”介绍,自己提这些要求,“是因为大多数做出品牌、做出量的减重外科医生,以及他们团队的年轻人,都是多面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学科带头人王存川教授年约60岁,依然每天坚持更新社交账号,科室其他人在社交平台同样活跃。
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的手术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科室主任梁辉教授是圈子里的“拼命三郎”,门诊、手术间隙或午休时,只要有空,他就拿起手机直播。
据蔺宏伟所知,国内几大减重中心在考核绩效时,都设定了详细的宣传指标,不少科室会安排两三名护士、医生,在日常医疗工作外兼顾宣传事宜。
“减肥是个社会话题,自带流量。基于此,减重外科就是网红专业。对从业医生来说,做自媒体是不成文的规矩。”蔺宏伟毫不讳言,这也是他个人的成长路径。
蔺宏伟最初的专业方向是胃肠道肿瘤。2011年,他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随后改做减重与代谢外科。彼时,国内这类手术做得不多,一些起步较早的医院,手术量也不大。他判断,这个专业方向前景光明,市场需求强烈。
2017年,蔺宏伟完成第1例减重手术,次年增至50多例。2021年,他的手术量增至350多台,其中一半以上是单孔腹腔镜减重手术。根据《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其手术量连续两年在北京地区排名第二。
蔺宏伟将之归功于网络宣传。“转向之初,我就在很多社交平台做科普。新冠疫情期间,我踏踏实实做短视频,一年开出400多张住院证。”
受床位、手术室资源等限制,2022年3月,蔺宏伟从清华长庚医院“裸辞”,后加入八大处整形医院,创建肥胖与代谢病中心。同年9月,医院在此基础上建立基本外科。
“我曾经抓到风口,打造出一个减重代谢中心。现在再度从零开始,过往的实践和经验仍然适用。”蔺宏伟斩钉截铁地说,当下不做宣传,减重专业是很难发展的。
蔺宏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减重手术相关精品学习班上发言。图源/受访者
招聘是长期计划
因为看重宣传,在线上招聘和线下带团队的过程中,蔺宏伟没少给人“讲道理”。有时,他都惊诧自己的态度和耐心。
“一些同行观摩过我的手术,形容我追求极致、‘自虐’。他们做减重手术,要在患者腹壁打3-5个穿刺孔。我只在肚脐内打1个孔,手术速度还更快、出血更少。”蔺宏伟告诉“医学界”,他最初学做腹腔镜袖状胃手术时,就卯足劲力争做到最好。
带教年轻人时,蔺宏伟也会“死磕”。他会主动和大家谈心,苦口婆心地规劝其做科研和自媒体,“基本外科刚刚起步,我们要的是一起创新的伙伴,而不是朝九晚五、躺平的人。”
在此过程中,那些理念不同、职业目标不一的人陆续离开。
蔺宏伟并不畏惧人事变动,“我起步阶段经历过更难更困苦的日子。手下只有轮转的规培医生,每个月会换一批新人。有些只懂做科研、养小白鼠,甚至有些缝皮都不会。这没关系,只要他踏实想学,我手把手教,后来都很好。”
蔺宏伟表示,八大处整形医院院领导给基本外科强大的支持力度,购买国际最先进的3D腹腔镜等设备,配置各种前沿、特殊定制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器械。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心脏内科等团队形成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工作环境比他早年强了很多。
如今,他思虑更多的是科室下一步该怎么走。
2024年6月,我国16个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在利好的政策环境下,蔺宏伟和同行交流,发现大家的减重手术量在下降,部分原因是新型“减重神药”陆续上市,对外科系统产生一定冲击。
蔺宏伟用“后有追兵、前有猛虎”来形容减重与代谢外科的现状。思前想后,他在线招聘的文案变成:“有没有会做胃肠镜的高年资普外科医生。”附加条件仍然是“懂自媒体”。
“科室确实想尽快招到人才,但不会因为没有招到就停滞发展。”蔺宏伟坦言,人才招募属于长期规划、没有“截止期”。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编辑:张金金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