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例双方境外当事人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取得重要进展,海问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代表的案件原告获得胜利。

在该仲裁案中,船东同意将船舶租赁给被告承租人,约定运送一批煤炭从印尼装货港到中国卸货港。在航次履行完毕后,承租人未能支付应付的运费和在卸货港产生的滞期费,导致双方产生争议。

通过修改仲裁条款,双方约定将仲裁地设定在上海,选择适用英国法和香港海事仲裁协会规则,并允许在仲裁程序中同时使用中英双语。

2024年8月19日,海问代表船东向承租人发出仲裁通知,指定内地著名海商法专家作为仲裁员,正式启动临时仲裁程序。内地一家知名海事律师事务所代表承租人应诉,并指定了一名香港知名律师担任仲裁员。由于船东和承租人都是注册在中国香港的公司,因此此案成为全国首例双方境外当事人海事临时仲裁案件。


2024年9月30日在上海虹口区北外滩举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庭审理。2024年1月18日,由两名仲裁员组成的临时仲裁庭做出裁决,支持了船东的诉讼请求,判决船东获胜,并驳回了承租人的反索赔。

在2024年10月23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开幕式上,该案作为重要成果正式发布,为北外滩在国际海事法律服务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2025年1月13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将本案列为“2024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大事件”之一,并称其为“临时仲裁制度在上海落地见效”的标志性案例。

在早前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作为主办律师的海问香港合伙人刘洋律师强调,这一案例向外界传递了明确的信息:上海热情欢迎全球航运企业将上海作为仲裁地。无论企业选择何种仲裁规则或法律,上海都将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上海海事仲裁的国际声誉,也为海事法律服务和高端航运服务的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刘洋指出,这一案例展示了上海在推动海事仲裁创新方面的巨大努力和开放态度,受到航运界的好评。

在本案中,海问由刘洋律师牵头,项目组成员包括高级律师丘恺曈和见习律师欧政楠。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海问为船东提供了全面的法律服务,涵盖了提供法律意见、起草仲裁通知书、撰写陈述书、回复书、反驳书等仲裁文件,同时刘洋律师全权负责庭审时的中英文双语陈述和辩论工作。

海问在海商事仲裁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能力,擅长处理来自全球著名海事仲裁地如香港、伦敦、新加坡等的案件。通过成功处理在上海进行的全国首例双方境外当事人海事临时仲裁案件,海问再次展示了在处理跨境海事争端解决方面的卓越能力。海问团队不仅具备处理国际海事仲裁案件所需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中英双语能力,能够流利开展双语仲裁程序。这种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和语言技能使得海问能够更全面、更专业地为全球客户提供全面的海事法律服务,确保客户的利益得到最佳保护。

项目主要成员



【投稿】【提供线索】【转载请后台留言或电邮投稿,主题格式为【投稿】+文章标题,发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邮箱。

联系主编:1599851196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