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完了,不少人还沉浸在假期的轻松里没缓过劲儿,在工位上是哈欠连篇,在家的老人们也再度回到了独自生活的状态。但有很多网友发现,今年春节这年味儿和以前不一样了,出现了4个“反常”现象。
下面就来唠唠这四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看看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父母进城过年成新趋势
往年春运时,火车站里挤满大包小包的年轻人,全是为了赶回家吃顿年夜饭。可今年情况变了,变成越来越多的老人拖着行李往大城市跑,成了春运的主力军。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年轻人压力大。城里工作节奏快,好不容易放个假,来回折腾一趟,身心俱疲。有人干脆一拍大腿“不如接爸妈来城里过年!”这一来省了抢票的麻烦,二来还能带父母逛逛大城市的年景。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今年春运期间,60岁以上老人的出行量涨了三成。四川、河北、河南的老人们坐上高铁,直奔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方,“反向春运”的客流更是一年比一年猛,关键有些路线相对于年轻人返乡,甚至能省下一大半机票钱。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种变化还催生了“城市微度假”。比如广州的春节灯会、成都的熊猫主题游,就是专门给来城里过年的家庭所设计的。老人们逛得开心,年轻人也不用再纠结“回老家还是旅游”,一举两得。
这可不是传统丢了,而是老习俗跟着时代在变,只要一家团圆,哪儿都是家。
而那些返乡的年轻人此次过春节,返程规划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
提前返程背后的焦虑
按老规矩,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可今年不少人初四初五就急着往回赶,高速上堵车的长龙比往年提前了好几天,甚至还有的人初三就开始返程了。
为啥待不住了?有人是计划了春节旅行,探完亲直接拎包出发。但更多人是因为“过年焦虑”。30岁左右的年轻人回去亲戚肯定要问工资、催结婚,想想都头疼。还有年轻人吐槽,老家作息太规律,早上六点就被鞭炮吵醒,晚上九点全家熄灯,想点杯奶茶都没外卖。
这种特殊的“春节焦虑”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己不满意”。工作没起色、对象没着落,怕回家被念叨都是典型特点。
另一种是“对老家不适应”,比如习惯了熬夜刷手机,突然要早起拜年,还得应付不太熟的亲戚,在走亲访友的茶杯碰撞声中无所适从,关键还需要进行人情往来,光发出的红包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精心设计的“年夜饭穿搭”,在七大姑八大姨“胖了瘦了”的点评中,也失去光彩。
说白了,年轻人不是不想家,而是扛不住密集的关心和比较。心理专家提醒,这种情绪很正常,关键是要和家人多沟通,过年嘛,舒心最重要。
不过,今年的年味总体来说还是相当足的,大街上随处可以听见烟花声。
烟花爆竹重现年味
前几年春节,城里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要不是家家户户还亮着灯,恐怕都以为早就入睡了。不过今年不一样了,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声从零点炸到凌晨三点。
这是由于不少城市调整了烟花爆竹禁令政策,不再“一刀切”禁放,改成划时段、划区域燃放,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让人们感到了久违的春节氛围。
上海外环扩大了燃放区,杭州西湖边腾出空地让小孩玩摔炮。对于老百姓来说,听着鞭炮声,才觉得真是过年了。
当然,安全上我们也没落下,社区大喇叭循环播放着宣传防火知识,环卫工人连夜清扫纸屑,消防官兵更是24小时待命,并在特设的燃放场所执勤为老百姓保驾护航。
这种“传统与时代的平衡”既留住了驱邪迎新的老讲究,又没给城市添乱子,也值得在其他领域效仿学习。
相对于前三个,此次春节最大的变化就是年夜饭了,你敢信预制菜竟然登上了年夜饭的餐桌?
预制菜攻占年夜饭餐桌
预制菜今年彻底火了,超市冰柜前挤满挑菜的人,连电商平台都卖断货。年夜饭桌上老母鸡炖汤、红烧肘子这些硬菜,如今不少是从包装盒里端出来的。
为啥这么受欢迎?主要还是因为如今过春节主要还是以年轻人为主导,对于他们来说炒个青菜炒个肉勉强还行,整一桌八菜一汤?实在是要命!
于是,半成品的佛跳墙、加热就能吃的狮子头成了救星。不过商家也是够拼的,帝王蟹配八宝饭、醒狮造型的花馍,往桌上一摆,全家人都得掏出手机拍照发圈。
有人担心问这还算年夜饭吗?其实,一家人围坐的热闹劲儿一点没少。
以前家人从早忙到晚,甚至连续忙好几天,现在老人能和孙子看春晚,菜是不是现做的有啥关系?说到底,年夜饭吃的不是手艺,是团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最重要。
春节还是那个春节,但过法儿却年年出新。父母进城、提前返程、鞭炮回归、预制菜走红,这些变化乍看“反常”,细想却是时代打在年俗上的烙印。老传统没消失,只是换了个模样继续陪着我们,只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天天都是过年!
参考资料
「深圳特区报」与其身心俱疲返乡,不如请父母来团聚 “反向春运”掀起新风潮 深圳特区报2025-01-31
回家的人很多,但返程潮提前到初一初二,今年春节的4个反常现象 新浪财经2025-02-03
春节来临为何会“近乡情怯”? 光明网2025-01-22
第一批返程的人已经堵在路上了!最高峰还在后头……鲁中晨报2025-02-03
要“烟火”年味 也要安全文明 金台资讯2025-02-01
为啥最重要的年夜饭,会有人主动选择预制菜? 环球网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