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春节假期步入尾声,无数中国人带着对家的依恋与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春运返程的旅途。游子们又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后备箱大赛”,他们被塞得满满当当的“爱的后备箱”,不仅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更是一场跨越地域与代际差异的文化仪式。



▲资料图。图片来自中新网

“装不下了,真的装不下了!”从父亲凌晨现炸的馓子、母亲提前一个月做好的棉被,到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年货,这些被家人“强行”塞入后备箱的每一样物件,是中国人含蓄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从这些后备箱所装载的物品里,可以看到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与融合。父亲自制的馓子、腊肉、香肠,是传统手艺的延续,是家乡味道的承载;而母亲提前做好的棉被、准备的衣裳,则是母爱的温暖与关怀,让身处异乡的游子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在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大背景下,让游子们引以为傲的家乡非遗成为了返程后送给朋友、同事的最in伴手礼——蔚县的剪纸、无锡的泥塑、云冈石窟冰箱贴等文创年货,构成了后备箱里的“新装备”。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文化的传承。这些物件在后备箱中的汇聚,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文画卷。

当然,除了物质上的满载而归,“爱的后备箱”更折射出精神上的富足与充实。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深刻剖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特征,指出乡土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了独特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由近到远的社会关系网络。春节返程的后备箱,正是这一社会关系网络的现实体现。故乡的亲人们通过精心准备的物品,将关爱与祝福传递给即将远行的游子,这些物品在满足了他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游子极大的支持与鼓励。

在当下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时刻,“爱的后备箱”是春节期间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是中式温情的时代叙事,对于身在海外的华埠读者来说,这个场景同样熟悉而令人动容,因为每每从家乡离开时的行李箱里也有着同样的故事:它让在外打拼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回了那份故土乡愁,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相聚与别离,也促使他们带着爱与希望,勇敢地走向未来。(完)

来源:希中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