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创造新纪录。图/新华社
经历了2024年五一档、十一档的票房低谷后,2025年春节档却收获了历史最高票房纪录。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电影票房为95.10亿元,观影人次为1.87亿,创造了新的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
自春节档的概念进入内地电影市场以来,每年春节都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关键时刻。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超预期表现,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活力。事实证明,尽管如今人们有了诸如短剧、短视频等更多的娱乐选择,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电影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不可否认,这个春节档上映的电影口碑不一,有的甚至在舆论场内备受吐槽。但一些电影的优秀表现,还是吸引了人们走进电影院。
以今年春节档的“顶梁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该片得到了影迷的认可,目前票房已突破50亿元,有媒体形容其“高开疯走”“断层领先”。这背后,除了精准的宣发及老少皆宜的剧情,扩大了其观众群体,更多的,依托的其实是电影团队的匠心精神和中国电影工业的共同努力。
具体看,无论是该团队“五年出精品”的坚持,还是该片所采用的顶尖动画技术,场景设计融入更多中国神话元素,精细的画面与紧密的剧情节奏等,都是这部影片在春节档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这表明,只要用心拍摄好作品,市场自然会给予一个好的反馈。
然而,也要注意的是,此番春节档票房虽达新高,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枝独秀,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春节档高质量电影的稀缺。有网友戏称,“这是《哪吒之魔童闹海》撑起来的春节档”。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但也侧面反映了电影市场中的问题所在,即,当前的电影市场,依旧缺乏更多的优质电影。而人们也期待,电影市场能够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当然要从供给侧入手。对于文化消费市场来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相当重要。既往的经验表明,大家不是不愿意为文化产品付费,主要还是因为供给的产品难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公众对电影的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盘过去一段时期内的电影市场供给,之所以出现票房低的现象,与大量同质化、低质量的影片充斥市场有直接关系。不仅产能过剩与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从创作、制作到发行、放映,电影产业链各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创作环节缺乏创新,制作环节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发行环节渠道单一,放映环节同质化竞争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年来,虽然每年上映新片并不少,但能够进入大众市场并获得观众认可的影片比例其实有所下降。这种“量高质低”的现象,反映出电影产业供给侧存在深层次问题。对此,解题思路就在于供给侧的改革上。
回过头看,2010年以来,国产电影与海外电影百花齐放,从商业片到文艺片,多种类型不一而足,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选择,也造就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曲线。
但必须承认,在此前的光环效应下,一段时间以来,试图依靠流量明星的流水线电影,一度取代影片质量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近几年来,无论是海外电影还是国产电影的丰富性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观众们的观影热情,观众选择用脚投票来表达对于电影产业的不满。
从这个角度来说,2025年是否是电影产业的变革之年,值得期待。而也只有当从业者们意识到“质量才是票房的靠谱保证”之后,电影产业才会重新回归到“作品为王”的正路上来。
撰稿 / 陈白(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