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当日本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数百万日军士兵经历了从战场到战俘营的蜕变。你知道吗?在这场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共向中国派遣了720万军队。这些士兵中的绝大多数,最终以投降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侵略生涯。

可是,当这些战俘被送回日本时,他们却并未得到想象中的欢迎仪式。相反,他们面临的是冷漠与困顿。你是否好奇,这些日军投降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720万日军来袭

当谈到侵华战争,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日本如何高举“八紘一宇”的口号,强行侵略中国,还是那些无数的中国百姓在战火中的死亡与苦难?

在这场战争中,720万日军的部署,不是仅仅为了“扩张”那么简单,而是为了把整个中国彻底摧毁,像一场噩梦一样,深深印在历史的记忆里。

日本的全面侵略战争开始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这一刻标志着日本彻底向中国展开了全面的侵略。当时,日本的“华北派遣军”等部队快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接着又迅速南下,一路上压迫、屠杀,无数无辜百姓在血海中挣扎。



那时候的南京,刚刚被日军占领,市民们惶恐不安,看到的不是一场战斗的结束,而是血腥暴力的开始。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景象,几乎让整个城市的人心生绝望——而这一切都源于日本这个侵略者的疯狂。

在这720万日军中,大部分并没有被打败,而是不断通过“烧、杀、抢”的方式继续推进,打着所谓的“天皇神圣使命”的旗号。那个时候的日本人真能认清自己所做的是侵略,还是只觉得自己是在“光荣地履行天皇的意志”?

从日军入侵的第一天起,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让人无法容忍。几乎每个被占领的城市,都被彻底改变,民众在日军的铁蹄下苟且生存,而这些日军,根本不会考虑中国的苦痛,甚至在日后的战争中,他们依然抱着“攻占中国”为荣的心态。



然而,日军面对的并不是一块易于吞噬的软骨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展开游击战、抗日战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才是日本真正恐惧的敌人。

日本的720万兵力,不仅仅是在中国作战,同时也在战略上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而这,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战俘归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对于他们来说,这似乎是解脱,然而他们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争,这些士兵最终投降时,他们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内疚?是懊悔,还是只想着回家?无论如何,这些投降的战俘,面对的将是一个不同于他们想象的“归乡”路。



日本的投降,意味着日军的失败,而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战俘遣返。中国政府与美国联合开展了遣返行动,面对如此庞大的战俘,工作量大得惊人。

从1945年9月到1946年,近200万日军战俘与侨民被遣返回日本。

除了这200万人之外,还有几十万关东军战俘被苏联拉去了西伯利亚种土豆。

实际上在中国被消灭的日军数量,据日本厚生省援护局统计数据,仅有45.57万人死亡。

运输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日军战俘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在“光荣归国”中欢庆,而是如同“战犯”一般被驱赶回家。当这些人从上海、青岛、天津等港口登上轮船时,他们的心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激动。



大部分人面临的是冷漠与痛苦,尤其是那些已经意识到自己所作罪行的战俘,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做过的到底是什么。

而对于中国来说,战俘遣返不仅仅是结束战争的标志,更是“清算”历史的一部分。每一艘离开中国的船,承载的不仅是日本士兵,还有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屠杀和苦难。

你以为日本士兵回到家中会得到英雄的欢迎?事实上,他们所经历的却是冷遇和孤立。投降的这些士兵,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拥抱,反而经历了对自己曾经行为的深刻反思。



归国后的日军战俘

战后,投降的日军战俘回到日本本土,正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他们并没有迎来英雄般的欢迎。而是冷冷清清的港口,只有几位工作人员在例行公事地检查文件。

战后,日本的社会并没有像战俘们想象的那样开怀迎接他们,反而是冷眼旁观、舆论压迫。这些曾经的侵略者,面临的是名誉的丧失和生活的困窘。

有些战俘被苏联遣送到西伯利亚开荒。在1945年,日本第59师团的绘鸠毅,原本是一名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然而,由于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扩张政策,他被迫参战,成为侵华战争中的一名士兵。



绘鸠毅曾回忆道,他本能地感到战争的荒谬,但依然坚持为“天皇的意志”而战。这种思维让他深陷于对战争的认同中,无法看到战争本身的非正义性。直到他被苏军俘虏并被送往西伯利亚战俘营,接受苏联的思想改造,才逐渐反思自己作为加害者的责任。

在那里,他面对曾亲手杀害的中国无辜平民的家庭,开始认识到,自己无论是在军队中执行命令,还是参与暴行,都无法逃避责任。最终,绘鸠毅坦白了自己在中国所犯下的种种战争罪行,并在1954年向中国政府提交了详细的罪行供述,表示彻底的忏悔和反思。

1947年,一份日本国内的调查报告显示,回国的日军战俘中超过60%的人找不到工作,许多曾经的“天皇的忠实士兵”,在回国后甚至成了社会的边缘人。



这些曾经在中国战场上肆意屠杀、暴行满目的人,在回到自己的祖国后,却沦为无业游民,这种反差是多么讽刺。

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军”,现在却在日本社会中无法立足,曾经骄傲的民族主义,到了战败之后竟然成了无法承受的重负。

更糟的是,那些从西伯利亚回国的战俘,面临的困境更为严峻。生活在战俘营中的艰难岁月,带走了他们最后的尊严和希望。回到家中,他们面临的却是家园的陌生、亲人的冷漠。



一个从西伯利亚劳改营回国的战俘回忆道:“我的妻子已经改嫁,孩子们也不认识我了。”这不禁让人想,曾经在中国战场上他们眼中没有人命,只是冷血地屠杀,现在回到家乡,他们能否真正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

事实上,这些日军战俘的命运正是侵略战争的铁血代价。他们的回国,并没有象征胜利,而是揭示了侵略带来的破坏与痛苦。战后的日本,并未为这些曾经的侵略者提供真正的“归属感”,他们的身影只在“冷遇”和“苦难”中徘徊。

参考资料

日俘日侨大遣返,总人数近200万.南京日报.2015-09-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