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凤凰网风财讯fengcaixun
作者 |王婷婷
放弃博弈、放弃争取、放弃负责,蛇年首家终止债务重组的房企出现了。
2月3日,天誉置业(00059.HK)发布公告表示,“本公司董事会合理真诚地认定,在终止日期之前,不存在成功完成相关计划的合理前景。因此,董事会特此宣布,本公司决定根据重组支持协议的条款,自二零二五年二月三日起终止重组支持协议。”
WIND统计显示,2024年至今,天誉置业为首家终止违约债券重组协议的房企。
天誉置业在2月3日同时发布公告表示,“董事会就呈请作出的决定尽管公司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做出了努力,但公司仍未能获得任何资金来支持重组及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更糟的是,即使能获得重组资金,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公司业务已恶化,无法按最初计划产生预期的销售收益以履行百慕大计划及香港计划项下的付款义务。”
2024年6月27日,天誉置业曾公告宣布,公司已选择根据重组支持协议的条款将终止日期延长至2025年3月31日,以便有更多时间进行建议重组。
距离申请的截止时间,尚有近两个月,天誉置业官宣终止重组,显然已经“不想努力”了。
作为老牌粤系上市房企,天誉置业的创始人余斌颇为低调,极少现身公共视野。但余斌却是和许家印渊源颇深的资本大佬和地产玩家。
除了天誉置业,余斌还曾是绿景控股的董事长,这家公司是他在2006年从许家印手上接下的。
那时候的余斌,已经从医生转行多年,顺着“下海潮”首是进入广州国际信托公司担任房地产开发经理,后又在1997年自行创业,创办了广州市天誉房地产开发公司,并在2004年将当时的“妖股”人人控股更芯换核,改名为“天誉置业”,且依靠大湾区资源,在广州开发了广州火车东站“天誉花园”、天河北龙口西路“天誉华庭”等核心地段的高端物业。
不过到如今,伴随天誉置业的暴雷,公司在广深和大湾区的多个项目已被仲裁抵债。2023年4月,余斌辞去公司行政总裁职务,委任金志峰担任。绿景控股也早已引入多个大股东,并由房地产转向矿业,余斌退出。又一个“早一批地产大佬走入落寞”的故事。
违约5.39亿美元,资不抵债
天誉置业“彻底躺平”
企业预警通显示,天誉置业存续债券共10只,其中两笔中资离岸债违约,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到期,已违约金额5.39亿美元。
不过天誉置业早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难以支持现金偿债。中报显示,天誉置业截至2024年6月30日,总资产205.5亿元,总负债236.6亿元。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同比下滑51.65%;总利润亏损9亿元、净利润亏损8.5亿元,经营同样是缩水和亏减的状态。
截至去年中期,天誉置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2614.3万元,显然无法支持到期的债务本息偿还。
天誉置业的债务危机早在2021年便爆发,经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公司早在2022年8月16日便发布了“有关委任联合临时清盘人及呈请”的内幕消息公告。时间上,甚至早于被行业认为是“首家获清盘令”的阳光城嘉世国际(阳光城集团境外主体,2022年10月17日被香港法院颁布清盘令)。
而在此次公告之前,天誉置业已发布10次有关清盘呈请(收到和申请押后)的公告。
反反复复较量和博弈3年有余,2025蛇年复工前夕,这家暴雷已久的房企,终于“彻底躺平”。
积极、胶着、混战
房企推动重组表现悬殊
根据凤凰网风财讯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中国恒大、新力控股、融创中国、大发地产、福晟国际、佳源国际、花样年、泛海控股、新明中国、阳光城嘉世国际、天誉置业等房企被提起清盘呈请。
面对债务重组,房企的表现可谓悬殊。
例如融创中国在境内最后一只债券的投票结果出炉后,154亿元境内债确认二次重组全部完成,仍在寻找境外债综合解决方案。
碧桂园在1月9日公布了境外债务重组方案;14日公布了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中期财报,并完成股票复牌。
据悉,正荣、旭辉、融信、弘阳等企业也在重组过程中,但债权人和公司沟通处于胶着状态,部分债权人纷纷在社交平台开启爆料和维权。
而另一边,中国恒大的重组依然处于“混战”。
2月3日,恒大发布公告显示,恒大地产的全资附属公司、恒大地产主要投资平台及唯一海外融资平台“天基控股”,清盘呈请聆讯押后至2025年2月17日举行。1月10日,恒大附属公司CEG Holdings也在收到香港法院发出的清盘令。
即使许家印和其前妻丁玉梅的多项境外豪宅、私人飞机、名车、游艇等资产被法庭冻结,但恒大面临的债务挑战仍严峻。
如同去年10月公告描述的,“尽管清盘人已从公司资产获取少量价值的回收,公司的流动资金及其他内部资源仍然有限。考虑到公司的债务水平以及集团业务及营运所面临的挑战,在公司缺乏重大新投资的情况下,清盘人目前尚未觅得可促成公司满足复牌指引并恢复股份买卖的重组方案。”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债务重组”仍是出险房企的主流处理办法,当前诸多房企仍探讨通过给出大幅度削债力度、提高削债比例的重组方案,或搭配债转股、股权转让等“以股换债”条件,获得重组方案的通过。
如果企业放弃债务重组的道路,债权人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申请公司破产重整,如果能推动公司加速资产出售、引入新投资者则是更好的结果,整体而言债权人需要积极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