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报道,2月3日,山西大同古城一网友发视频称,因店铺未按要求开灯,被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2月4日,当事人岳先生告诉记者,此事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大同市平城区委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确实不合适,正在处理。

之所以要撬锁开灯,据报道是当地社区曾下发《古城亮化倡议书》,“为了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倡议“古城内各商业门店应确保室内灯光充足,直至次日天明。门头牌匾、广告牌、LED电子屏及灯笼等应全部点亮,直至次日天明”。

但仔细一看便知,这只是一个“倡议”,而不是一种强制性规定——事实上强制商户亮灯,在法律层面也很难有明确的依据。那么商户固然可以配合,但如若商户有特殊情况,当地的处理手段也不能超出“倡议”之外。

而根据商户的说法,他就是遇到了特殊情况:孩子刚满月,接到要求亮灯的电话后,实在无法赶过去开灯。而且他其实也颇为“配合”,一直亮着门头和门外的灯,就是把店里面的灯关了。

饶是如此,一些工作人员却仍不依不饶,不仅态度傲慢地“通知”,最后直接撬门开灯。而且据商户称,此举造成门和锁损坏,给他开店经营造成一定损失和影响。

平心而论,在春节期间希望灯火通明,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并且根据当地通知显示,商铺额外产生的电费,政府将予以补贴。这也说明当地对此举也有着一定的通盘考虑,并不是单方面向商户转嫁成本,而是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去打造城市景观。

但是,如何实现景观亮化的目标,却也需要和商户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沟通,而不可过于生硬粗暴。像撬锁开灯的做法,不仅造成商户利益受损,事实上也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朴素认知——商铺也是一种私人空间,为何可以在没有合法程序的基础上随意撬开?这种对常识的颠覆,也是这则新闻获得巨大关注的原则所在。

所以,这种做法虽然亮了灯,却也寒了心。可以想像的是,当地的商户今后会以何种心态来经营,来看待自己和当地相关单位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周边商户还指出当地“向来都是一刀切”,比如此前还统一拆除店铺外面的灯箱。如今又强行要求开灯,如此反复折腾,恐怕会在经营者心中留下长期的影响。

值得深思的是,景观亮化虽好,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营商环境,这其实才是一种更大的价值。为了开灯,对营商环境造成巨大的干扰,也是一种得不偿失。其实转念一想,如果呵护好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和元气,商铺经营自然踊跃,节假日的热闹氛围也会自然呈现,又何须特地下文通知、强硬执行呢?

此前在媒体的报道里,同样也有一些地方为了营造热闹的春节氛围,特地划出摆摊的区域和时间段,城管等相关部门帮着商贩摆摊。这种对比也值得琢磨,城市景观营造,除了“要求”,也可以是“服务”,主动帮商户解决一些问题,效果也会更显著和持久,也更容易获得商户和社会舆论的理解。

目前大同当地表示“此事正在处理中”。社会也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够尽快给出一个说法,并做出公开公正的处置。在撬了锁之后,如何安抚商户,重塑经营者信心,恐怕更是一种当务之急了。

特约评论员 易之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