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传来重大利好,根据专业机构的统计,2025春节档新片票房已突破100亿大关,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新纪录。这无疑是给电影界和电影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说明电影在中国不仅仅具有娱乐产业的属性,更是强有力的文化产品,是中国人在庆祝传统节日、阖家团聚时,连通亲情、传递情感、引发共鸣的重要纽带。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一定是饱含诚意的,也一定凝结了主创团队的热情与心血,回望中国电影一百余年的发展之路,业界前辈们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资料此时此刻显得更为难能可贵,正所谓“莫忘来时路,不负少年心”。

《现代电影》杂志于1933年3月1日在上海创刊,不定期出版。由现代电影杂志社出版发行,刘呐鸥、黄嘉谟、黄天始、吴云梦、宗惟赓、陈炳洪任编辑。为16开本,1934年6月15日出至第7期后停刊。该刊以“研究影艺,促进中国影业”为宗旨,主要刊登电影理论和中外电影评论文章,是一本重要的早期电影理论刊物。


在当下这个被多元影像环绕的时代,电影院线里大片云集,流媒体平台佳作不断,年轻一代的我们,在光影交错间找寻着触动心灵的故事。而就在今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电影》,悄然将我们与遥远的 20 世纪 30 年代相连,回溯那段电影理论的黄金岁月。

20 世纪 30 年代,风云变幻,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行业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新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电影》杂志社在上海诞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开启了对电影艺术的深度探索。那时的中国电影,正从无声迈向有声,从简单的叙事迈向复杂的艺术表达。《现代电影》杂志的创作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革趋势,他们发表的电影理论,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当时略显稚嫩的电影创作土壤。

这本杂志中的理论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在拍摄技巧上,他们探讨镜头的运用,如何通过不同景别来营造氛围、推动情节。特写镜头可以聚焦人物的细微表情,传递难以言说的情感;全景镜头则能展现宏大的场景,勾勒出时代的轮廓。这些理念在当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也让我们如今在欣赏经典影片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导演的用心。

在叙事结构方面,《现代电影》鼓励突破传统,尝试非线性叙事。它倡导电影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更要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沉浸其中,去探索故事背后的深意。这一理念在今天依然影响深远,许多当代电影如《盗梦空间》《记忆碎片》等,都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挑战观众的思维,让我们在观影结束后仍久久回味。

关于演员的表演风格,杂志强调真实与自然。要求演员深入角色内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演。这种表演理念,正是当下众多优秀演员所追求的。他们精湛的演技,便是对这种表演理论的完美诠释,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

而电影的社会意义,更是《现代电影》着重探讨的核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社会发声的工具。杂志鼓励电影创作者关注社会现实,通过电影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种观点在当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今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如《我不是药神》,通过演绎与刻画,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对于热爱电影的当代年轻人来说,《现代电影》的价值不可估量。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电影历史的大门,让我们看到电影艺术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当我们看到前辈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探索创新,我们怎能不被这份热情所感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在欣赏电影时,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分析解读。比如当我们观看漫威系列电影时,除了惊叹于精彩的特效和刺激的打斗场面,还能从《现代电影》的理论视角,分析其叙事结构如何巧妙地将多个超级英雄的故事串联起来,吸引全球观众;在观看文艺片时,也更能体会到演员表演中对真实情感的细腻表达。

中央编译出版社此次出版的《现代电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电影对话。它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年轻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回望电影的起源与发展,汲取前辈们的智慧与力量。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与欣赏道路上,这本书将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引领我们在电影的浩瀚星空中,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精彩。让我们翻开《现代电影》,开启这场与经典对话的奇妙之旅,一同感受电影艺术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特惠五五折预售

随书附赠黄铜书签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