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自己还小,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照照镜子,一把白发。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70后的我们,到了五十岁之后,再去看同龄人的命运,有人风生水起,有人沦为社会底层人。
为什么同一个时代的人,命运的差距那么大呢?那些能够改变命运的人,到底做了什么?
重新拿起书本,就会明白,小时候的课文里,就写着改名的方法。
01
《故乡》:家贫走他乡。
文章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玩伴闰土一起嬉闹的场景。
后来鲁迅外出求学,谋生,而闰土一直在故乡种地,帮人打零工。
鲁迅回故乡,第一时间就找到闰土叙旧。
闰土开口就叫“老爷”,让鲁迅忍不住浑身发冷。原来,人与人的差距,如此之大。
事实上,鲁迅回到故乡,一来把母亲接到身边尽孝,二来是卖掉老宅,彻底和故乡告别。
70后,从初中毕业开始,有人外出打工,有人去了大学深造,还有人在老家种地。
普遍来看,外出谋生的人,多半混得好一些。
老家看起来不错,但多半阶层已经固化,很难打破。到一些大城市,外来人口 很多,大家进入同一个赛道,再出发,总是有机遇的。
刚刚到外面,确实是一片迷茫。但是在一个新的地方待几年,就有了新的人脉圈,也能够扎根。就像一粒种子,飞到了开阔的地方,阳光雨露更多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外面的世界,和老家的一亩三分地,老一辈的小农意识,大不一样。
一大批从农村出来的70后,原本家庭很穷,没有办法给我们留下一条路。走出去,开阔了视野,也打开了命运的格局。
02
《背影》:家和万事兴。
作家朱自清,祖母过世了,回老家奔丧。
办理了丧事,父亲坚持要送他去火车站。
到了站台,父亲反复交代,还翻过月台去买橘子。
看到父亲百般关心自己的样子,他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了。
其实在他这这篇文章之前,父子关系是不太好的。父亲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就去他任教的学校,领走了一部分工资。
父亲的做法,让朱自清很烦恼,索性辞职,去了外地工作。
还好,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对父亲的恨意,消散了。一家人努力,才成就了朱自清后来的成绩。
70后的我们,和家人总是有矛盾的,鸡毛蒜皮的琐事,都会引发吵闹。
但是一路走来,亲人怎么就没有帮助你呢?
外出打工的时候,一开始是很多亲戚,互相介绍工作。兄弟姐妹一起凑钱办大事。父母为了你创业,把卖鸡蛋的钱都给你了。
父母老了,兄弟姐妹也会一起想办法,减少赡养的压力。
还有一些人,自己做了有一件大买卖,把家人都安排到其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主动和家人化解矛盾,一起办大事,互相帮衬,生活一定会好很多。
03
《伤仲永》:学习无止境。
一个叫仲永的孩子,几岁就会写诗。但是其父亲不让他继续读书,而是去卖诗赚钱。
过了几年,孩子就失去了文采,继续做穷苦人。
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多少70后,都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
首先,一批人在初中就努力读书,能够考上中专;从高中考上大学。从而进入了体制内。
然后,一批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感受到自己没有技能,不甘心一辈子在流水线,就去了技校,职能培训班,也靠一技之长,得到了更好的岗位。
最后,一批人通过自媒体,也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直播带货等,赚一笔钱。
我们不怕读书少,就怕到了社会上,不读书。果然如此,但凡能够一直读书的人,后来都混得不错。
04
《东郭先生和狼》:善良有尺度。
一只狼被猎人追捕,就求东郭先生把自己藏起来。
东郭先生把狼隐藏在袋子里。
狼安全了,就跳起来,要吃掉东郭先生。
一位农人见状,就问狼:“是如何躲在袋子里的?”
狼就演绎躲进袋子里的过程。农人赶紧抡起了锄头......
农人说:“狼非常凶恶,就算你救了它的命,它也会反过来害人。你真是太糊涂了!”
作为7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有很多善良的品质。看到本地很多乡亲,互相帮助,割稻子,晒谷子。
后来到了社会上,也相信善有善报。帮助他人,体现人品,汇聚人气。
善良的人,很有底气,也依靠一群人的努力,确实改变命运了。比方说,一个有头脑的人,开了一个电子厂,很多的熟人来投奔,厂子风风火火。
但是真正命好的人,是那些善良有度的人。比方说,他们开工厂,靠制度维护秩序,而不是什么都靠感情纽带。
05
我们还学了《孟母三迁》,学会了选择好的地方定居,房子的位置就是命运的起点,也是孩子发展的起点;在《一只小羊羔》里,学会了“不属于自己的,坚决不要”;《我要的是葫芦》中,学会了重视改变命运的过程,不总是盯着结果;《神笔马良》告诉我们不要贪婪......
可以说,70后的任何一种命运状态,都可以在书里找到原型。
以后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课文,讲给子孙听,给他们作为改变命运的参考。
顺着命运的安排,再走几步,老了,退休了,好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