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金庸最让人热血沸腾的一部作品,当属《天龙八部》,不为别的,就因为金庸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使用了“三主角多视角叙事”的写法,却是杂而不乱,当真是精彩绝伦。
尤其是当剧情发展到少室山大战时,三位主角的故事线汇成一点,试问谁看了那三兄弟对抗三大反派的桥段不拍手称快?甚至比如今的一些“爽文”还让人爽快。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金庸赋予这部作品的结局却是大写的悲剧,三兄弟中的大哥萧峰最终是自戕身亡,而原本还可以继续的故事也随着萧峰之死而画上了句号。
(天龙三兄弟剧照)
其实这话也说得不对,萧峰虽死,段誉和虚竹也依旧可以让故事继续才是,金庸为何却没有围绕他们来创作《天龙续集》?
或许是因为后来的段誉和虚竹分道扬镳了。
一、萧峰之死
书末的宋辽大战不可谓不精彩,只是相对于少室山大战那纯粹的“爽文”一般的体验,此时的宋辽大战则不免让读者心中多了几分意难平。
在逼迫辽帝发出退兵的命令之后,萧峰只觉得自己这举动是以下犯上,于是做出自戕之举。
当然,这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对于萧峰而言,他早已对这俗世没了念想,无论是自己的身世之谜,还是无法报仇,乃至他亲手杀死了挚爱阿朱,都让他感到绝望。
(萧峰之死剧照)
所以萧峰会自寻短见并不让人意外,真正让人意外的,应该是段誉和虚竹的做法。
萧峰一死,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二、兄弟断交
其实在萧峰跳崖的当天,段誉和虚竹的做法就略微有些奇怪了。
他们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打探萧峰的下落,只是那“打探”的过程略微有些敷衍了。
书中只道:“虚竹、段誉、吴长风等迄未死心,仍盼忽有奇迹,萧峰竟然复活,抱了阿紫从谷中上来。各人待到深夜,不见有何动静,当夜便在谷口露宿。”
他们明明眼看着阿紫抱着萧峰跳下了万丈深渊,此时不凭借高超的轻功下去谷底寻找萧峰,反而在山崖之上等着萧峰“复活”,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没等到萧峰归来的他们,也就这么散了。
笔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金庸也不是完全没有交代段誉和虚竹后来的人生的。
比如新修版原著最后一回中就提到了虚竹后来代替萧峰传丐帮神功给一位丐帮少年的剧情。
说是:“过得多年,丐帮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为人稳重能干,人缘甚佳,群丐公议,推之为主。各人尊重萧峰原意,送此人去灵鹫宫,先由虚竹考核认可,再传他“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这少年帮主不负所托,学得神功,又将丐帮整顿得蒸蒸日上,竟尔中兴,丐帮自此便视灵鹫宫为恩人。”
(段誉、虚竹剧照)
从这里不难看出,后来的虚竹并未退隐江湖,至少还在武林中活跃了许多年。
那段誉呢?
其实也谈不上退隐,即便退隐,那也是四十年之后的事。
因为书中有提到这么一句:“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
段誉至少还当了四十年的皇帝才出家。
而这也是奇怪的地方,段誉和虚竹都活跃于武林之中,后世武林中却没有提到任何他们有交集的地方。
如此一对有过命交情的兄弟,怎么就相忘于江湖了?
答案或许与梦姑的做的那些事有关。
三、梦姑的做法
即便梦姑是虚竹的配偶,但在《天龙八部》中,她可谈不上是什么女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论戏份,只能算是“龙套”。
(梦姑剧照)
或许也正因为旧版中的梦姑太没有存在感,所以金庸在新修版中是修改了梦姑的人设,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赋予了这个角色一个全新的名字——李清露。
同时梦姑的人设也变得更为立体了,她从曾经那个任由虚竹摆布的小妮子,变成了一个颇具心机的女子。
而她对段誉做的那些事,就足以解释段誉和虚竹为何断交。
新修版原著最后一回中,金庸特意加上了一段梦姑将五位女子送给段誉的剧情。
首先送出的是梦姑的婢女晓蕾,注意,晓蕾只是梦姑的婢女,而此时她与的段誉有这么一番对话。
说是:“(梦姑)说着伸出纤纤素手,指向那绿衣宫女,又道:‘从小跟着我,琴棋书画都会,也会一点儿武功。她为人温柔贤慧,忠诚可靠,我一直待她如自己妹子一样,以后就让她跟着你了。’……段誉拜倒叩头……段誉道:‘晓蕾姑娘要是不弃,愿随我去大理,我就封她为郡主娘娘,也是我的妹子。’李清露笑道:‘晓蕾是给你做妃子的,你怎么不要?’”
乍一看梦姑对这义弟不差,可你细品就会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晓蕾是婢女,段誉得了这么个女子,不仅跪拜了梦姑,梦姑还要强迫他纳这婢女为妃,人家大理皇帝给西夏公主这面子还不够?梦姑此举是不是有些欺人太甚?
(梦姑等人剧照)
接着梦姑又让虚竹把梅兰竹菊也送给段誉,这一次,段誉硬气了一回,他没将这四女一并娶了,只是将她们送给自己大臣的儿子们,也算是搬回了一城。
只是这么言语间的博弈也让段誉和虚竹的兄弟情荡然无存,毕竟在此期间,虚竹居然没有帮段誉说任何的话,只是任由梦姑仗着自己西夏公主的身份欺负段誉,他这大理国君当真是颜面尽失。
所以后来的段誉和虚竹为何断交?这个细节就是答案。
你不得不服,金庸的创作着实严谨,哪怕是如此不起眼的细节,也影响着后续的情节发展,如此匠心之作,能被读者奉为经典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