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从吴国做奴三年回国后,采用大臣文种的伐吴九术,开始了复仇计划。

这伐吴九术具体就是:

1、尊天地,事鬼神:敬天地、祭拜鬼神,这就是占领舆论高地,这是舆论战。

2、重财帛,以遗其君:花大价钱讨好吴王,收买吴国大臣为自己说好话。

3、贵籴粟缟,以空其邦:高价买进吴国的粮食,减少吴国的存粮,这是经济战。

4、遗之美好,以劳其志:送美女去迷惑对方的国君,扰乱思想,消磨斗志,这是美人计。

5、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送工巧匠送木材去帮吴国大兴土木,以削弱吴国的财力

6、遗其谀臣,使之易伐:利用吴王好大喜功的特点,被阿谀奉承之人鼓动吴王穷兵黩武,多对外发动战争,借此消耗吴国的实力。

7、强其谏臣,使之自杀:鼓动吴国的大臣互斗,甚至自相残杀,消耗吴国的人才。

8、邦王国富而备器:越国随时做好作战的准备。

9、坚厉甲兵,以承其弊:铸造武器,训练士兵,等待最佳的时机。

因此挑选培训了越国大美女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执行4、5、6、7条的重担就落到了西施身上,其他几条由越国大臣范蠡与文种共同实施。可见西施的责任有多重大。



西施被送给吴王夫差之后,得到了吴王的超级宠幸,吴王专门为其建造馆娃宫。吴国大臣伍子胥劝吴王不要沉迷女色,要时刻警惕越国的阴谋,但吴王已经深陷西施的温柔乡,伍子胥的劝谏根本听不进去。西施要在吴国站稳脚跟并完成任务,一定得除去将自己视为眼中钉的伍子胥。因此她联合了吴国另外一个大臣,也是伍子胥的死对头伯嚭。伯嚭为人贪财好色,为一己之私,完全不顾国家安危,尤其是其嫉妒吴王对伍子胥的重用和信任,时刻想着怎么把伍子胥除去。



因此西施与伯嚭一拍即合,上演了一出里应外合的精彩谍战大戏。每当吴王要讨伐越国时,伯嚭就极力的说越国如何不值得讨伐,越王如何的忠心,加上西施的吴侬软语,吴王慢慢的相信了越王对自己言听计从,忠心无比,从此放下了对越国的戒心。

公元前484年,齐国得罪了吴国,吴王便想攻打齐国。这是消耗吴国力量的好机会,于是西施和伯嚭极力怂恿。越王勾践得知后也表示愿意派兵跟随吴王出征。伍子胥看穿了越国的用心于是向吴王进言:“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一定是想报仇雪恨。齐国的问题是小事,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大王不应该伐齐,应当将灭越作为首要任务。”可是吴王根本听不进这种劝告,吴王讨伐齐国凯旋而归后认为幸亏听了伯嚭的功齐建议,而伍子胥不堪重用,慢慢的将他冷落了。

伍子胥深感吴王受西施与伯嚭的蛊惑,吴国将大难临头,于是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大夫鲍牧,自己则留在吴国尽忠。西施在吴国建立了强大的情报收集系统,此事很快就被西施侦知并告诉了吴王:“伍子胥身为楚国人却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曾经身为楚平王的臣子,却将楚平王鞭尸,这是不忠,眼看自己的父亲受难不但不救反而逃走,这是不孝。这样的一个人他能够忠于吴国吗?现在伍子胥又将儿子送到吴国的敌人齐国那里,这是准备里通外国啊!”

吴王深以为然,于是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伍子胥自尽了。伍子胥是吴国崛起的关键,现在被除去了,吴国再也没有能够劝谏吴王的忠臣了。吴王因此更加的穷兵黩武,加大了对外的战争,终于在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称霸中原。而越国趁吴王带领全国精兵身在中原会盟之机,派出越国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吴国,攻占吴国都城,杀死吴国太子。

在西施与范蠡、文种的共同努力下,越国早就强大起来,而吴国则外强中干,经过连年的对外战争,已经国库空虚,民众怨声载道。越国最终攻灭吴国,并成为春秋一霸。

灭吴后关于西施的去处史上并无记载,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总结起来就是三种:

1、自缢说。西施为了完成越王托付的任务,惑乱吴国,大功告成后深感愧对吴王对自己的宠爱,所以自缢了。

2、隐居说。西施跟范蠡原先就是情人,功成身退后两人相约隐居了。

3、沉江说。有说被范蠡沉江,有说被越王、越后沉江。但原因都是视西施为红颜祸水,为了越国不重蹈吴国覆辙,就将西施沉江了。

我个人更倾向于沉江说,但原因不是因为西施是红颜祸水,而是在春秋时代,国君士大夫都还以周礼为行为准则,越王勾践采用的文种灭吴九术,大部分是阴谋诡计,上不了台面,因此灭吴之后参与者必须灭口,也就有了将西施沉江,赐死文种,范蠡及时的察觉到了危险,跑得早,所以躲过了一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