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波在电脑前审核数据。



杜海龙(右一)和同事一起现场普查。



兰会才(左二)同专家交流问题。

  冬日的临汾,寒气袭人。对于时下正在进行的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来说,实地调研阶段刻不容缓,况且没有茂林丰草的视线遮挡,遗址遗迹、古建石刻等都裸露出来,普查得以更好进行。从春暖花开到夏日炎炎,再到天寒地冻,文物实地普查工作已过半,临近年关之际,“四普”工作也依然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走进基层,你会发现老中青配置的工作队伍,成为临汾市文物普查工作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60后,身经百战
  洪洞县的郭洪波,是坚守在文物“四普”工作中的一个老文物人了,两年后他就要退休了。1990年,他从山西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回到洪洞老家,参与山西省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扫尾工作,自此开始他一生的文保事业。30多年过去了,他又加入到“四普”队伍中恪尽职守,时光如梭,但文博人的初心却未曾改变。
在此次“四普”工作中,临汾共有5位包市专家,田建文、王春波、卢宝琴三位教授都是60后,他们奔走在临汾乡野山沟,从地下古墓葬到地上古建筑,术业专攻,推动“四普”工作严谨高效开展。他们回忆,“二普”时候骑着自行车跑野外,“三普”时租“三蹦子”普查,路不好,经常住在村民家,桌椅板凳一拼就是一张床。到了“四普”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普查工具、软件等各方面条件都有提升了,无人机、RTK等先进设备,让普查成果高效、精准又安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二普”到“四普”,横跨45年,这批60后文物人言传身教,风尘仆仆,仍坚守在文物一线发光发热,这是对事业的守望,更是延续。
  70后,身先士卒
  在“四普”工作中,有这样一批人,有他们带队,领导放心,下属安心。隰县的杜海龙、永和的刘永红、霍州的刘树伟等这批70后,大多是各县“四普”队伍的领头羊,他们参加过“三普”工作,对本地文物如数家珍,像一本行走的活地图,很多藏匿在山沟沟里的文物偏僻难找,但他们却一清二楚,有他们在,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隰县,普查队员杜海龙想要去寻找一处遗址,汽车只能开到山脚下,要想找到遗址,只能徒步爬盘旋的土坡。他讲到,这样“跋山涉水”的路程对于普查队员来说是常态,因为像隰县、大宁、永和等这些山区,很多文物在山上,只能靠徒步才能采集到数据。尤其是冬天,昼短夜长,一天只能去一个地方,去时就得带上充足的干粮和水,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遇到晴天还好,普查过程会相对顺利,要是在下山的过程中恰逢下雨,路面坡又大,泥地很滑,没啥爬山经验的年轻人们就都滑倒了。这一段段山路,杜海龙爬要一边前进,一边教年轻人怎么在泥地上行走,这种教授,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80后,中坚力量
  如今,活跃在“四普”一线的中坚力量,大多集中在80后。他们在朝气蓬勃的年龄也曾参与过“三普”工作,拥有一定的普查经验。襄汾的兰会才、翼城的石磊、侯马的王涛、曲沃的张庆奎、安泽的丁宁以及杨晓芳、史君两位年轻的包市专家等,作为“四普”主力军,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冲在前、顶上来。
野外作业,这批中坚力量是妥妥的“六边形战士”,他们要懂得打点、飞无人机、拍照;室内作业,他们要会画图、进行文物描述、整理资料……对他们来说,“四普”只是文物保护事业中的一部分,大多数时候他们还要完成自己本单位的本职工作,经常忙得分身乏术。
襄汾的兰会才,大家都叫他“兰铁人”,这个称号源自“三普”。同事们回忆,“三普”时的兰会才,一心扑在工作上,除了吃饭喝水,其他时间都在工作,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那时的他不善言谈,但说起工作来滔滔不绝,爱学习、爱钻研,每次见到他都在琢磨工作。在“四普”中,兰会才肉眼可见地变老了,普查刚开始时,他的头发灰白,半年过后,他的头发更白了。细看参加临汾市“四普”工作的80后,几乎有一大半人已是头发灰白。
  90后、00后,发荣滋长
  褪去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涩,学着老同志的样子逐渐扛起工作重任,这批90后文物工作者正在奋力成长。他们在工作中继承了前辈们坚守匠心的精神,也能快速学习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先进的电子产品、科技软件等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在“四普”工作中逐渐成长为不可缺失的得力干将。
在临汾的17个县市区,文保队伍正在吸收新的血液,00后逐渐上岗,值得期待的是,两年后,第一批文物全科人才即将到来,他们是在高中毕业后,以文物全科人才的身份进入山西大学考古专业,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回到当地文保中心直接参加工作。在“四普”工作中,这批文物全科人才利用假期跟着前辈踏访山川村落,开展实地作业。从学校到实地的转变,他们很快适应。在老同志们的口中,他们是专业素质高、学习快、干工作高效的靠谱年轻人。在理论中实践,在艰苦中淬炼,“四普”为这批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物保护事业的种子。
作为全省文物较多的城市,临汾市的8300余处的文物正在“四普”中被重新定义。从60后到00后,老当益壮的老文物人,带着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托举起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这支“老中青”并行的庞大队伍,在临汾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抱团前进,而文物“四普”,也是代代文保人薪火相传的有力见证。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通讯员 王雅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