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武星如)正月初四(2月1日)上午,山西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的一间房间内传来悠扬的歌声。“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样温暖而有力量的歌声,来自90多岁的失能老人冯兰(化名)。
2月1日,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副主任潘晶晶(左)和老人冯兰(化名)一起唱着童谣。武星如 摄
让失能老人和子女都能安心过年
在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6层回廊式的建筑里,有两层是专为失能老人设立的生活区,失能老人在中心入住老人中占比60%左右。冯兰就是其中的一位失能老人,几年前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生活难以自理。“我们自己也已经60多岁了,下面还有孙子孙女要照顾,护理一位失能的老人精力实在跟不上。”冯兰的女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中午11点半,到了冯兰吃午饭的时间。由于吞咽功能差,老人总要花费很久才能咽下一口饭,有时吃一顿饭就要花上一个小时,嘴里的饭还没咽下去,碗里的饭已经凉了。为此,护理员也琢磨出了一套方法:将饭打在保温饭盒里,可以保证饭菜一直是热的;中午慢慢喂一半,下午时再喂另一半,用少食多餐的办法,保证老人的营养。
“如果一个护理员要兼顾几个这样的老人,老人进食的体验和安全性都会受到影响。”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副主任潘晶晶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依照民政部的规定,养老护理员和老年人配比不应低于1∶4,也就是一个护理员可以护理4位老人。但像冯女士这样的失能老人,经过入院前的评估,我们认为‘一人一护’的专门护理方式,能够让老人获得更高的护理质量。”
“最开始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我们都有很多顾虑,又担心又舍不得。但是看着母亲在专业护理员的护理下身体状态越来越好,我们对于养老院的观念也改变了很多。”冯兰的女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几乎每天她都要和兄弟姐妹轮流来看看母亲。当看到房间里挂上了红彤彤的窗花,护理员们仍坚守岗位尽心照顾着每个老人,食堂里也照例给老人准备了各式营养餐,他们的心也踏实了许多。
把养老服务送到社区最后一公里
除了在养老院里养老的老人,还有更多的老人不愿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家。2020年之后,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在周边的四个社区里建立了养老服务站,把助餐、助急、助医、助浴等养老服务送进居民的家里。
阳泉市城区阳坡垴社区里有位耳聋的老人。正月初一(1月29日)11时许,老人准时搬着小板凳坐在了自家窗边。不一会儿,透过窗户,老人看到了穿着绿马甲的送餐员的身影,老人起身打开门,接过了养老服务站为老人准备的营养午餐。
这样的场景在老人的家中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春节也不例外。阳坡垴地处山区,多陡坡,雨雪天气里,服务人员的电动车就很难开到居民家门口,养老服务站送餐员、护理员等只能徒步上门,工作没有一天中断。
“在社区里办养老,就是解老人之困,替子女尽孝。”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主任石楷璐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除了给老人们上门服务,社区里也有养老床位,一些居家护理难度大的老人,可以在离自己家最近的地方享受更专业的护理、康复、医疗服务,“服务站距离居民们的家最近的仅有50米,离家近一些,老人安心,子女也放心。”
1月31日,山西省阳泉市城区阳坡垴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护理员喂老人吃午饭。武星如 摄
阳泉市民政局副局长翟建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阳泉市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作为该市唯一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为老人们的安康生活“托底”。
2020年,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被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2024年10月,获得民政部授予的“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孝行善道’,这是我们开展养老服务的宗旨。用爱心、善心、耐心、细心为老年人服务是对每位护理员的要求。我们希望将这样的理念传递下去,让更多的老人能够享受到温馨、专业、便捷、性价比高的照护与陪伴。”翟建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