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收藏讯 春节假期在欢声笑语与温馨团聚中悄然度过,新一年崭新的工作与学习征程已经展开。在这万象更新的时刻,愿每个人都能怀揣着十足的信心与蓬勃的活力,携手并肩一同奋进。本篇就分享一些寓意事业攀升、学业顺遂的吉语锭,为大家送上真挚祝福。


清代四川吉语禄禄五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北京诚轩2018年秋拍

禄字其本义为福,后来词义逐渐延伸,涵盖了官吏的俸禄、给予俸禄等含义,在日常生活的语言运用里,禄常作为名词使用,常见的表意有禄位等。而以禄字命名的禄神,是四柱神煞之一,在民间信仰体系中被尊为主司官禄之神。回溯封建时代,入仕为官与科举考试紧密相连,所以掌管文运的神明,常常也被视作禄神。在民间普遍的认知里,禄神多指魁星和文昌星。从古至今,与禄字相关的词语,以及禄神等文化符号,往往寄托着人们对未来工作顺遂、仕途畅达的美好祈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代吉语吉祥如意1.25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BP2020年5月香港

吉祥如意一词,蕴含着极为美好的寓意,满是吉祥与顺遂之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在日常生活场景里,吉祥如意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中,当人们向他人送出祝福,又或是自我期许时,常常会用到它,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万事皆能如愿以偿、事事顺心如意的深切祈愿。


清代吉语一本万利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五十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南京三省2022年春拍


清代山东吉语一本万利日进千乡宝时招万里财五十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杭州宜和2023年秋拍

一本万利一词,意思是凭借少的本钱获取丰厚利润,生动地描绘出本钱投入微小,可利润回报却极为可观的商业情形。在商业领域中,这一词汇传达出一种以小博大、通过少量投入收获巨额收益的理想商业状态,成为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对投资项目或生意寄予极高期望的一种表达。

在商业文化中,类似一本万利的美好愿景还通过许多吉祥话语得以展现。比如"日进千乡宝,时招万里财"蕴含着对商家每日都能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珍贵财富的祝愿,寓意财富如同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来;"大开日中市,广收四方财"则表达了希望商家光明正大地开展贸易活动,广泛吸引天下财富,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美好祝福。


清代同治年月河北吉语天官赐福五十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安徽邓通2020年春拍

天官赐福这一充满祥瑞的祝福词源于道教信仰。在道教的神灵体系里,天、地、水被尊奉为三位至关重要的神灵,统称三官。其中,掌管天界的神灵便是天官。按照道教的说法,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来临之际,天官便会降临人间,仔细审视世间人们的善恶行为,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判定其罪福,而后赐福于良善之人,这便是天官赐福这一说法的由来。

天官赐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梁元帝旨要》中的"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解厄之辰"。正因如此,天官赐福这一祝福语在春节过后的祈福消灾活动中极为常见。人们在新春之际,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祈愿,借助这一吉祥话语,表达对福运降临、灾祸远离的热切期盼。尤其广泛应用于官锭、商锭之上,承载着人们对仕途顺遂、生意兴隆的美好向往,深受百姓的喜爱与推崇。


清代开炉吉语天官赐福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五十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上海泓盛2024秋拍

在民间传说里,利市仙官乃是财神赵公明座下的弟子姚少司。利市一词寓意幸运、吉利,也常用来指代买卖交易里获取的利润。对于商人而言,利市仙官备受尊崇与喜爱。每至新年,他们都会郑重地将利市仙官的画像张贴在门上,还会搭配张贴招财童子的画像,以此寄托财源广进、财运一路亨通的美好祈愿。

招财童子,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吉祥象征,人们普遍认为他能够为生活带来财富与好运。其形象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历经岁月的沉淀逐渐形成如今广为人知的模样。相传一位名为善财童子的神仙,拥有神奇的点石成金之力,能够助力人们招来财富。随着善财童子的形象逐渐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招财童子。


云南吉语财湧春潮二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北京诚轩2023年春拍

在众多戳文中,有一些相对少见但也同样饱含美好寓意的存在,比如财湧春潮和财源茂盛等。财湧春潮,仅从字面便知晓其寓意着财源如同春日澎湃的潮水一般,浩浩荡荡、滚滚而来。在传统的民俗文化里,常见"福如东海滔滔至,财似春潮滚滚来"的对联。此联将福气比作东海之水,绵绵不绝,又把财运形容为春潮,汹涌磅礴,描绘出人们对福气满盈、财富丰饶的双重渴望。


云南财源茂盛吉语锭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

而财源茂盛同样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表述,经典对联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对联展现出希望生意能够兴旺发达,通达四海,而财源更是如同江水汇聚,流向三江之地,表达出人们对商业繁荣、财富广进的深切期许。


民国吉语状元一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华艺2021北京秋拍

状元在众多与学业相关的名词里,它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科举制度起始于隋朝,在唐朝得以确立,至宋朝时已然完备。在唐代的科举制度框架下,举人前往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都须先呈递自己的投状,而在这场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考生,便被称作状头,这便是状元称谓的由来。

自隋朝推行科举制,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科举考试的最高层级——殿试中,成绩排名第一的是状元,紧随其后的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则是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合称为“三鼎甲”,他们是科举时代万千学子中的佼佼者,备受世人瞩目。


清代吉语三元及第一两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中国嘉德2012年春拍


清代吉语连中三元五两方宝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PINK2017年1月香港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在连续的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头名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读书人获得这一称号者寥寥无几。

在科举制度的体系里,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场关键考试的第一名,分别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科举领域中极具分量的"三元"。若某位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考试中,均成功斩获第一名,那么便可用"三元及第"或"连中三元"来形容其非凡成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象征着知识的巅峰、才华的极致以及命运的垂青。在漫长的科举历史进程中,能够摘得这一桂冠的读书人屈指可数。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