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仿制药疗效比不上原研药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也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如果我们抛开数据造假,“干活太糙”这些完全不讲底线的“伪一致性评价”(有网友戏称“一次性评价”)仿制药不谈,如果是常规普通剂型(如普通片剂)的仿制药,通常如果认真按照一致性评价的要求进行了充分研究,其质量和疗效虽然不一定能够达到和原研完全一致,但总体上也是有保障的。



但对于某些特殊剂型的药物来说,由于现实存在的技术壁垒,以及现有的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然可能即使是成功通过一致性评价,也与原研仍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对于这类药物,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尽量选择原研药物,以更好地保证药物疗效,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根据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通过生物等效性(BE)试验的仿制药中,缓控释制剂、吸入剂等特殊剂型的临床疗效差异率高达20%-30%。这些现象揭示了现行一致性评价体系对复杂剂型质量把控的局限性。本文通过5类典型的特殊剂型进行分析举例,提示仿制药与原研药可能存在较大差距的具体原因。

缓控释制剂:释放动力学的“时间陷阱

缓控释制剂技术虽然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某些原研药品来说,仍然有其技术上的独特性,很多时候仿制药虽然在体外溶出以及生物等效性研究中达到了一致性评价标准,但在实际临床应用方面,药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硝苯地平控释片相信很多高血压患者朋友都不陌生,其原研药是“拜新同”,该药物采用激光钻孔渗透泵技术,实现24小时零级释放(即匀速释放),每小时释放的药量能够精准控制在5mg±0.2mg。

多数的仿制药多使用基质型缓释技术,释放速率呈指数衰减,很难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匀速释放效果,这一差异性,就造成了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差异。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硝苯地平控释片仿制药组清晨收缩压骤升(>20 mmHg)发生率比原研药高出了28%。

而即使是同样采用渗透泵技术的仿制药,也可能与原研存在差异性,研究数据表明,拜新同原研药片芯残留率>80%,而仿制药仅45%,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药物夜间血压控制作用的减弱。动态血压监测显示,仿制药在凌晨3-6点的血压控制失败率高达34%,原研药仅12%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二甲双胍缓释片,在药物辅料选择方面,仿制药多使用羟丙甲纤维素替代原研的聚氧乙烯基质,在pH>6.8环境下出现突释现象。某国产仿制品在模拟胃肠转运试验中,前4小时释放量达75%(原研药为45%),导致夜间低血糖风险增加。多中心RCT显示,仿制药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波动幅度较原研组高1.2%。

肠溶制剂:pH敏感涂层的“定位失效”

肠溶制剂需要药物在胃部不崩解释放,而进入肠道后才开始释放吸收,而肠溶材料的选择,以及未考虑特殊人群(例如老年人胃酸分泌不足)的生物等效性试验,也会造成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的疗效差异。



奥美拉唑肠溶片大家一定都知道,其原研药要是“洛赛克”,采用独特的L30D-55型肠溶材料,使药物在pH大于5.5时才能释放,而仿制药往往使用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作为肠溶包衣,在药物崩解环境方面,与原研药有较大差距。

临床研究表明,仿制药在胃酸不足(pH 4.0-5.0)患者中的提前释放率达18%,原研药仅3%(γ闪烁扫描数据);而在具体疗效方面,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周后,仿制药组内镜愈合率比原研药低15%。

口崩片:微结构控制的“崩解迷局”

口崩片的特点是需要药物在口腔内迅速崩解,并快速被吞咽吸收,崩解速度直接影响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起效时间。



现行的崩解试验仅要求30秒内崩解,未评估实际口腔环境(唾液流速0.5mL/min)下的药物分散度。体外口腔模型显示,仿制药在舌面上的残留量比原研药高3倍。

利培酮口崩片(原研:维思通)为例,原研药采用冻干技术形成多孔骨架结构,3秒内完全崩解;仿制药多通过直接压片法生产,崩解时间延长至15-20秒。 虽然两者都在30秒之内,但3秒VS15秒,其差异还是很大的。

在主成分药物粒径方面,激光衍射分析显示,仿制药颗粒粒径分布宽(10-500μm),原研药集中于50-150μm,原研药的颗粒更细腻均匀,药物也更易于人体吸收。

上述2方面的不同,使得仿制药的达峰时间(Tmax)比原研药延长1.2小时,在急性激越症状控制方面,仿制药的失败率增加了22%。

吸入制剂:气溶胶动力学的“微米战争”

吸入制剂是一种通过呼吸道给药的剂型,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独特的给药途径和复杂的装置设计使得仿制药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即使通过一致性评价,吸入制剂的仿制药仍可能在药物沉积、肺部吸收等方面与原研药存在差异。



美国FDA数据显示,2015-2020年间共有78个吸入剂仿制药申请因无法证明临床等效性被驳回。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原研药:舒利迭), 采用主动载药技术,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MMAD)3.5μm;仿制药多使用机械混合法,MMAD增大至5.0μm。

药效对比方面,同样的仿制药在G3级COPD患者中的肺泡沉积率仅12%,远低于原瑞药的21%(γ闪烁扫描数据)。患者用药后的急性发作风险方面来看,使用仿制药组年急性加重次数增加了0.7次。

复杂注射剂:纳米结构的“隐形失效”

复杂注射剂(如脂质体、微球、纳米乳剂等)的仿制药开发被称为“仿制药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中国NMPA统计显示,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仿制药的不良反应报告率比原研药高35%。这种差距源于复杂的物理化学结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等。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原研药:凯素),原研药通过高压均质形成130nm纳米粒,表面白蛋白呈有序排列;仿制药则常采用超声破碎法,其粒径分布不均匀(80-250nm),蛋白构象紊乱。冷冻电镜显示仿制药纳米粒表面存在裂隙(>5nm),加速药物泄漏

在肿瘤靶向性方面,PET-CT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仿制药在乳腺癌模型中的肿瘤/血液比仅0.6,原研药达1.2。在用药安全性方面,仿制药输注反应发生率8.7%,原研药2.3%。

当一位胃酸分泌不足的患者因肠溶片提前释放而溃疡复发,当COPD患者因吸入剂肺部沉积不足反复住院,我们不得不承认:特殊剂型仿制药的质量革命远未完成。唯有建立与临床疗效直接挂钩的“生物相关评价体系”,推动监管标准从“体外达标”向“体内奏效”跃升,才能真正实现仿制药替代的初衷——让优质治疗触手可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