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老家见亲戚,比上班还累。
无数人从北上广深抑或省城回到老家,在发烟散烟和推杯换盏之间,最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
今年在××过得怎么样?
标准的回答是“瞎混呗”,真正的答案则藏在你开回家的车里。
东北人排面的代表是路虎,副驾上还有一个穿貂的媳妇;山东人的圣杯是奥迪,米面粮油装满后备箱,“单位发的”。
如今,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在松动。
第一次从北京开车回河北老家的小王,最大的发现就是,前些年还有些异类的电车,已经开始占领大街小巷。
新能源,统治县城?
新能源汽车统治县城的风,还是从过年返乡开始吹的。
有人从北京回四川:
有人从北京回湖北:
有人从上海到河南:
从城市边缘驶过高速收费站,就进入了电车的河流。
河流的终点,往往是无数个知名的、不知名的县城。
高速服务区和加油站新增的充电桩成了热门打卡点,排队的长度让人怀疑电车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烤匠或者裕莲茶楼。
县城商场的门口也停上了成排的绿牌车,大包小包的顾客在往前备箱塞年货。
不过比起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城市,县城的电车渗透率算不上高,一夜之间长出来的比亚迪和特斯拉,大多都是回来过年的。
在那个电动车还是电动爹爹年代,第一批开新能源回家的车主,即使扛过了复杂的路况,也很难抗住老家亲戚的目光。
不管你开的是比亚迪汉还是唐,一律视为开滴滴的。
斥资三四十万购入蔚来,大家一看车屁股:江淮!
如今即使是对新能源车不感冒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能一眼认出特斯拉和小米 SU7,连小侄子小外甥都变得更亲近了——只要你愿意带他们到中控上打游戏。
〓原神,启动!图源:小红书@社恐紫米周
酒桌、麻将桌上的话题,也总是三句两句绕到车上。
比起传统豪车,新能源车主更喜欢把汽车当做数码产品,对续航里程、智驾、自动泊车、激光雷达、车载冰箱如数家珍。
过去德系、日系、美系车主的相互鄙视,已经被一条全新的鄙视链代替:
新能源电车鄙视链。
处于上层的,是已经半步站住高端、自带网红气质的新能源品牌。
一切车型里辨识度最高的就是小米——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在路边看到一辆车长得像保时捷,那它就是小米SU7。
像是真的像,火也是真的火。
雷军已经成了下沉市场最火的企业家,除了给老乡发红包的刘强东,恐怕没有别人能与之相比。
车头 logo 尖尖的的特斯拉也很好认,你只要介绍这是“进口车,二三十万”,老乡就会一拍大腿:隔壁那个谁谁也买的它。
赛力斯的车标很多人不认识,但你说这是“华为”,那就一切尽在不言中,怎么折都有面。
中间层面的,是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覆盖价位更广的品牌。
在大家对车型本身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老家的亲戚们有一个朴素的辨别标准:就看大不大。
前脸大,霸气;空间大,敞亮。在这种大就是好的审美下,坦克300可能是最拉风的车型,用一半不到的价格获得了接近路虎的吸睛率。
也有受害者:比亚迪汉/唐的车主受同门兄弟所累,经常被老乡目视为网约车。
〓老头乐:你们占领县城之前,我已经占领过一次了
以前高高在上的 BBA 车主,如今反而掉到了鄙视链下游:
以前买了的是大冤种,现在还买的是接盘侠。
新一代成功人士,抛弃BBA
在县城 ,BBA 曾经是春节鄙视链的顶端。
在油车时代,BBA 是面子的象征,是老家亲戚能叫得出名字的、为数不多的车型。
在大家的朴素认知中,开奔驰的是老板,开奥迪的是领导,开宝马则是洋气的标志。
电车时代,谁买“御三家”的电车 ,反而成了纯纯的大冤种。
米利暗的老家堂哥,前几年换掉了自己的本田,咬牙硬上了一台奔驰EQC。
当初觉得牌子够硬,车也豪华,可开回家发现续航只有400公里出头,跑长途还得一直找充电桩。
看着现在满大街续航700+的新车型,只能安慰自己“够用”。
以前开个BBA出去,亲戚朋友都觉得很有面子,但现在大家反而对国产电车更感兴趣。
如果你开20多万的德系电车,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稀奇;但同样价格如果你开小米 SU7,别人高低都得跟你唠上两句。
在老家,评价一辆车的权利不在车主手里,而在后排乘客那里。
凯斯家的电动 i3,每次在县城接送亲戚,车门拉开,往往收获“哎呀”的评价——这车是典型的油改电,电池放得挤,后排腿部空间小得可怜。
反观邻居家的理想,车内空间大得能躺着睡,用某车评人的话说,“这你受得了吗?”
油车时代豪华内饰和人性化设计领跑的 BBA,在电车时代软件彻底拉了。销售吹得天花乱坠的车机,用起来让人想起N 年前的千元安卓机。
总之,动力、车机、空间……一路数下来,唯一还能体现高端血统的,只剩价格了。
后来,连价格都绷不住了。
米利暗堂哥的 EQC,现在售价已经掉到了当初的一半。
去年BBA 来了一轮集体大跳水,宝马i3的官方指导价从原本的35万档位直接跌破了20万,30万落地的变成了i5。奥迪A6L打七折出售,e-tron全系优惠更是高达20万元以上。
降价确实让更多人“上车”了,但BBA 的逼格,也在一泻千里。
车主服务和购车礼品,是豪车情绪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燃油车时代,BBA 在这方面从没有跌过份。宝马的 Bava 玩具熊,是晒车贴必不可少的出镜单品。
最近很多新车主发现,跟销售反复扯皮,才拿到限量的小熊赠品,悄悄变成了东莞发货的电商同款。连同高端定制的原厂雨伞、行李箱,一同变成了中产购车的“假货三件套”。
为 BBA 车标支付的溢价,油车时代是品牌价值,如今越来越像一种智商税。
别说 BBA,如今,连保时捷都绷不住了。
前一段时间,官方指导价57.8万元的2024款保时捷Macan 2.0T,已经有经销商报出了35.8万元的裸车价格。
六折大甩卖。
作为一家真·豪车品牌,逢年过节给车主寄礼物,一直是保时捷的基操。如今大过年的,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有人跑去问官方,答复是:确实没有新年礼品活动。
当一个以不差钱为卖点的企业开始搞降本增效,车主心里难免犯嘀咕。
数据不会骗人,去年1-9月,保时捷 Tycan 销量实现了同比腰斩。
再看隔壁的孪生兄弟小米 SU7,天天喜气洋洋地在网上整活,不是雷军亲自开门,就是给车主送气门芯:
“像小米 SU7”,现在或许是保时捷车主能收到的最暖心评价——这下真的倒反天罡了。
当然,在县城 BBA 依然有强大的基本盘:国企、事业单位……但这一部分,也在逐渐被蚕食。
反而是早年靠“性价比”打市场的国产车企,现在逐渐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逐步抬高天花板。
汽车,是门「面子学」
对大多数人来说,汽车是他们这辈子除了房子最值钱的东西。
显然人不能把房子背回老家,所以开什么车,就成了一年一度展示“混得怎样”的 T 台。
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私人汽车刚刚普及,普通家庭能买的车大多是价格在5万元到10万元的桑塔纳、富康等。
〓《繁花》里宝总的桑塔纳
能拥有奔驰C级、宝马3系等豪华品牌的家庭,在周围人看来,已经算是“阶层跃迁”的代表。
奥迪更是因为公务用车的身份,多年稳居豪车销量榜首。
BBA不仅是一种汽车品牌,更是一种象征成功的文化符号。
从商务场合到婚礼庆典,从乡镇聚会到城市社交,BBA的存在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汽车面子学”。
而这种文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崛起,也影响了人们对财富和身份的认知方式。
在县城,这种“汽车面子学”比大城市更严重。
张姐留在县城的同学,在中学当老师,虽然基本工资只有五千多,但是算上各类奖金补贴,一个月下来也有七千多。
虽然比一线城市还是少点,只要愿意,这些钱基本都能攒下来。
在县城,房子是全款的,父母就在同小区,帮忙带孩子、做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开销。
考虑买车的时候,这位同学的心态比自己开放多了。
哪怕他们总是戏称,BBA 的入门车型是:
“30万售价,20万车标钱”。
但咬咬牙“一步到位”,是很多人购车的基本心理。
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正在重写这种汽车面子学。
以往的电车,也曾经是没面子的代表。
早期充电桩布局不完善,再加上续航里程短,电车只能主要充当市内通勤的工具,北京跑一趟保定、上海去一趟苏州,都要提心吊胆。
更不要说过年长途返乡,约等于直接开启极限挑战。出门都像在规划作战任务,需要精确计算电量和路线。
2022年,一位开特斯拉的车主从深圳回湖南,在车程500公里的情况下,中途遇上大堵车,结果电车硬生生耗到没电,怒花2000元拖车费救援。
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还可以打落牙齿和血吞,万一在接送亲戚朋友的路上来一次,以后都抬不起头了。
不堪其扰的车主,恭敬奉上“电动爹”的称号。
时间来到2025,这些问题逐渐被克服,而以往 BBA 们定义的豪车标准,动力、操控、外观等,在新能源面前越来越没优势。
在技术转型过程中的不思进取,让BBA的短板越来越大。
用户一旦体验了智能化带来的便捷和舒适之后,就很难再回到过去。
十几年前,一名综艺节目女嘉宾说: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很难理解,差不多同样的时期,有人为了一台iPhone卖肾。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车轮上转动的是人类的命运。
“出行”这件事已经被重新定义,关于汽车的一切在重新洗牌。
当我把这个问题喂给春节新秀deepseek,它给我的结语是:
当县城婚车头牌变成比亚迪仰望U8,当村口大爷讨论宁德时代比讨论茅台更起劲,你就知道——
这个时代的荒诞在于,曾经象征阶级的钢铁巨兽,如今败给了一块电池。
为了照顾BBA车主的感受,他还抖了一个机灵——
友情提示:开BBA的车主别慌,赶紧把车标涂绿,车顶绑块太阳能板,还能再战三年!
刚刚过去的七天里,历史车轮碾过的又何止汽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