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句春不晚,我便挤死在真江南”。无数人抱着对江南烟雨杏花天的无限憧憬来到苏州,却被园林里、花树旁摩肩接踵的人流吓退。其实换个思路,冬末早春来趟江南之旅,此时游客渐少,园林里却别有一番恬静雅致、意蕴悠长。最适合找三两晴天,负暄而行,悠笃笃在园林里看光影流转,暗香浮动,坐品香茗,闲看游鱼,听曲评弹,荡心愉目。
1
漫步拙政园
看光影与色彩的缠绵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同列为中国四大名园,1997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二字,出自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名篇《闲居赋·序》,表明园主从此不问朝政、寄情山水的心境。
拙政园四时之景皆妙绝,春可赏花,夏可听荷,秋可赏枫,冬可看雪。没有下雪的日子,挑上一个大晴天,到宜两亭和卅六鸳鸯馆看光影缠绵,绚烂夺目,是另一种怡人别致。
冬日的拙政园
宜两亭位于拙政园与谁同座轩东南隅的假山上,六角攒尖顶,窗棂为冰梅纹,俗称“梅花亭”。
之前由于明瓦窗修缮,梅花亭一直处于封闭维护状态。2024 年 12 月重新对外开放后,立即在网络上爆火。
这些由贝壳、蚌壳、云母等材料打薄而成的明瓦,在不同时间、不同阳光的照射下,透出珍珠般的光泽。午后时分,当明瓦窗上 22 朵冰梅纹的窗棂,在地面投下一朵朵犹如梅花般的光影时,更是美得让人心跳加速。
宜两亭的花窗
明瓦作为古代“阳光房”的构件,制作工艺异常繁复,在古代堪称奢侈品,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在江南地区曾风靡一时。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提及园林窗“俱钉明瓦,或以纸糊”。直到晚清民国,西方平板玻璃传入,才让“明瓦时代”落幕。拙政园管理处古建修缮团队通过数年的努力,成功复原明瓦窗制作技艺,为古建注入了灵动的生机,也让当代游客得以与五百年前的梅花亭重逢,可谓妙哉!
卅六鸳鸯馆的花窗
与梅花亭中式明瓦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位于其西侧的卅六鸳鸯馆。卅六鸳鸯馆的木格花窗上,采用的是西洋的蓝色琉璃。与内敛温润的泛着珍珠光泽的明瓦窗相比,蓝色琉璃花窗清澈透明,在阳光的透射下,散发出夺人的光彩,炫目又浪漫。
2
漫步虎丘
百年冷香阁里一壶茶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有 2500 多年的历史和“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据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
虎丘山上历史胜迹众多,几乎一水一石都有奇特的来历,加之数代帝王朝官、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不少遗迹,更使虎丘名胜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虎丘的山茶园、养鹤涧
虎丘有可观赏的景点 30 余处,憨憨泉、真娘墓、千人石、白莲池、生公讲坛、冷香阁、致爽阁、拥翠山庄、西溪环翠、一榭园,每处都伴有绝佳的风景和动人的传说。冬天游虎丘,最不能错过的体验,一定要到冷香阁里孵茶馆。
憨憨泉
对苏州人来说,上茶馆是件稀松平常的事。老苏州通常把泡茶馆称为“孵茶馆”。这个“孵”字实在用得精妙,如同母鸡孵蛋一般坐在一个座上不挪地儿。点上一杯碧螺春,或看报听曲,或闲谈趣事,或闭目负暄,太有苏州的松弛感了。
虎丘冷香阁是苏州文人茶馆里面天花板级的存在。它于民国期间建造,迄今已有百年。现在的冷香阁,室内装饰虽为后来整修,但是满室的书画匾额楹联,布置得颇为雅致,仍存古韵。
冷香阁
据说在 1918 年元宵,国学大师金松岑带了两个儿子,骑驴踏雪,出阊门经七里山塘到虎丘,见拥翠山庄北幽旷,遂动了在此植梅建阁的心思。后与汪鼎丞、费仲深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兴建了冷香阁。
冷香阁周匝植梅数百棵,每逢早春,梅花大开,苔枝缀玉,冷香盈袖。此时登阁,焚香品茗,赏玩字画楹联,穿越古今,真是无边风韵。
3
漫步艺圃
隐于深巷的文人园林
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被列入《苏州园林名录》的园林就有 108 座。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等 9 座古典园林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些园林中,艺圃是非常特别的一座,它不如拙政园疏朗开明,不如留园奇石众多,不如网师园雅素精巧,也不如狮子林变化无穷。它深藏于小巷当中,却格外有一份沉静的意蕴。这份独一无二的气质养成,与它的历代园主不无关系。
艺圃
《重修艺圃》中如是云:“苏州园林不下数百,各擅亭台泉石之胜,惟艺圃因园主著称。盖袁祖庚以高蹈闻于时,文震孟则以高风亮节负人望,莱阳姜氏卜居此园,与文氏先后辉映,此艺圃所以因人而著者也。”
今天的艺圃也是文徵明家族造园的唯一遗存。文徵明是明代书画家,与祝允明 、 唐寅、徐桢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他不仅书画绝伦,对园林设计也颇有造诣。他参与设计和改造了拙政园,也在其父亲的停云馆旁边,建造了自己的玉磬山房。其后他的儿子、孙子,也历代造园。
艺圃的腊梅
艺圃曾为文徵明的孙子文震孟所购得,并改名为“药圃”,以明坚贞之志。在苏州众园林中,艺圃的建筑、假山,更多保存了明代园林的风貌,可以说是苏州现代保存下来最具有明代文人园林特征的“孤本”。
冬日漫步艺圃,到明代遗构“乳鱼亭”静坐观心,到延光阁茶室喝茶聊天,到东莱草堂看满树的玉兰花蕾含苞待放,在南斋里咀嚼历代园主的高洁清远,如斯便酣然度过一段身心两闲、恬淡如水的假日时光。
4
漫步北寺塔梅圃
暗香浮动月黄昏
在苏州古城内溜达,各个位置都能很容易看到一座高塔建筑,那就是北寺塔。北寺塔又叫报恩寺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公元 502-557 年),为十一层宝塔。北宋元丰年间(公元 1078-1085 年)重建为九层,苏东坡曾舍铜龜金僧以藏舍利,并撰写《铜龜子文》为纪。现存北寺塔砖塔结构塔身,六层以下砖砌体基本上为南宋遗物,七层以上为明代重修,各层木构外檐和平座栏杆为清代修筑。
报恩寺塔
目前苏州为保持古城风貌,规定古城区所有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北寺塔的第三层,即 24 米。因此北寺塔就成为古城区非常醒目的最高建筑,对于游客来说,更是“未进苏州城,先见北寺塔”。
虽然北寺塔是如此一座地标性建筑,并且还免费,然而平日游客并不多,是一个非常静逸的清凉之地。尤其是在北寺塔的最深处,还藏着一座连本地人都鲜少知道的隐秘园林——梅圃。
梅圃的古桥和茶室
这里古桥与亭台楼阁交织,山林野趣盎然,一池碧水静雅灵动。水榭映波,长廊蜿蜒,竹林轻摇。山坡水岸遍植梅树,每逢暮冬初春,古梅疏影,暗香浮动,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梅圃临水有一座厅堂名为“飞英堂”,里面为茶室。茶室内游客亦不多,什么时候去都是安安静静的。就算有茶客闲聊,也都自觉把声音压低,不忍破坏这难得的清雅之地。在此饮茶抄经,自得安然。
5
漫步状元府
园林里的惊情一梦
对于苏州人来说,“园林是凝固的昆曲,昆曲是流动的园林”,这两种世界文化遗产平行映照,共同构成了苏州人数百年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消遣。
苏州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昆音袅袅六百年,被称为“百戏之祖”,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这样评价昆曲:“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
潘世恩故居
来苏州不能不去听一场昆曲。苏州听昆曲的场所很多,可以去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和昆山当代昆剧院这样的专业剧院,也可以去伏羲会馆、山塘昆曲馆这样的茶馆会所,甚至还有以昆曲为主题的咖啡馆,在咖啡馆前,你会不期而遇一场街头的昆曲快闪。
苏州状元府,毗邻平江路,是清乾隆状元潘世恩的故居,在 19 世纪初基本建设成型,原为清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顾汧之“凤池园”,旧称“太傅第”、“状元府”,现在也是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的所在地。
潘世恩故居内的留余堂
近年,老宅翻新后,西进辟为苏州状元博物馆,陈列与苏州历代状元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东进辟为印象百戏文化空间,提供昆曲及评弹演出、传统文化课程、茶饮及餐饮服务。
在这样一处状元故居、200 年老宅庭院,近距离体验一场园林实景版的《牡丹亭·游园惊梦》,是在古城苏州,才可能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6
漫步畅园
可居可游的袖珍园林
畅园与艺圃一样,也是深藏在小巷里的园林。畅园所在的庙堂巷,也是作家杨绛故居的所在地。杨绛曾在书里回忆:“在庙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闲、清净、丰富、温馨。庙堂巷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的日子。”
苏州园林众多,畅园应该是众园林中最为袖珍的小园之一,其占地面积仅一亩。园子虽小,但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所有要素,却一应俱全。
畅园
民国著名建筑学家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对其评价极高,云:“城中尚有小园,以畅园、壶园为最。”壶园今已不存,唯畅园尚在。建筑学家刘敦桢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也称赞它,面积虽小,园景却丰富而多层次。2013 年,北京的中国园林博物馆按照 1:1 的比例,完整复建了一座畅园。
畅园目前已限制开放,仅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一、周二向公众开放,需提前预约,且每场预约人数最高限制 50 人。也正因为此,畅园内平时几乎没有游客,在这里可以实现一个人独享园林的绝佳体验。
苏州畅园有熊酒店
不为许多游客所知的是,目前畅园内还藏着一个有熊酒店。酒店方将园林庭院进行妥善修缮,结合精巧玲珑的苏式园景,实现宅院一体,可居可游,提供共 10 个房间,圆了游客“住进园林”的梦想。畅园也是苏州园林中目前唯一可以实现居住功能的园林。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与家人好友对着明月,私享一座静雅园林,慢品香茗,微醺畅聊,如此快意,夫复何求!
1)2025 年春节期间 (1.28-2.4),苏州 14 家市园林绿化局直属园林景区均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优惠景区分别为:拙政园、环秀山庄、耦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可园、艺圃;虎丘景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苏州市植物园)、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苏州市动物园);狮子林、怡园;天平山景区。
2)14 家园林景区均可提前 7 天购票。
3)拙政园、留园、狮子林 3 家园林景区需提前进行实名制预约。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王学硕
作者 / Annie
图片 / @苏州散步集、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