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 ID:Z201440
高认知难民,这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新概念。
指,一群看似拥有海量知识、却无法将认知转化为生存能力的人。困在信息茧房中,被碎片道理淹没,被虚浮的“高认知”麻痹,最终成为时代的流浪者,即:知道一切,却一无所有。
01
这源于春节时我妈的一句话:
很多人喜欢讲道理,不喜欢听道理。懂得再多道理,如果一年到头没赚到钱,道理其实没多大用;人得知行合一,光说不练是没用的。
确实,无论走亲戚还是聚餐时,大家都能在自己的领域讲得头头是道。然而,一旦问起实际问题,比如:今年赚了多少钱、买房了吗?很多人就默不作声,低头吃菜去了。
我妈想强调的是,光有认知不够,还得能落地才行。
既然我妈功利的认为「赚钱即认知」,那么这到底是不是智慧的象征?我认为:是的,而且至今都有用。
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老一辈人喜欢把赚钱放在首位?因为那一代人并不富裕,物质相对匮乏,社会竞争压力大。
一个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赚到钱,意味着他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并能把这种能力转化为实际的市场交易行为,这是一种高度实践化的智慧象征。
赚钱的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的落地。老一辈人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可能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认知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贴近现实,也更具可操作性。
换句话说,他们的「赚钱即认识论」,强调的是:干中学。
说到这儿,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家里种地,有一次去赶集,我妈指着集市上卖菜的人说:你看,别人把家里种的大葱、蒜苗、香菜、菠菜装到三轮车上,拉到集市上就能卖到钱。
我听了后很心动,提议说:要不我们也试试?于是,我妈把家里种的尖椒装了半车,拉到集市上卖。一开始,我连定价都不会,心里没底。
我让我妈看着摊位,自己跑到集市另一头转了一圈,看看别人卖多少钱,回来就照着卖。就这样,也赚到钱了。
老一辈“边做边学”的智慧,不是靠书本,而是靠实际操作学来的。这种做法能让人快速掌握技能,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里还隐含了一种务实的生活哲学,即:结果导向。在老一辈人眼里,无论懂得多少道理,最终都要通过实际成果来证明价值。
因此,“赚钱即认知”下意识潜台词是,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知道什么,更在于能做到什么。
02
然而,问题来了:老一辈生存智慧看似简单,如今我们理论知识丰富,为何成事的概率反而降低了?显然,并非缺少机会。
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点:
学习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也就是,学和习;如今许多人对学习的理解已经偏离了本质。
很多人只顾积累知识,却忽视了实践。这种现象从教育阶段就开始显现:老师强调听课、做题、考试,导致人们误以为学习比实践更重要。
然而,光靠理论而不实践,知识便毫无意义。比如,熟记游泳步骤却从未下水,这样的学习有何用处?
相比之下,老一辈学习方式是“边做边学”;他们没有那么多理论知识,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慢慢地就掌握了生意能力。
第二,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力幻觉」。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真正去做事时,却啥也做不成。这就是所谓的“能力幻觉”。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获取知识太容易了。短视频、文章、付费课程,动动手指就能学到很多东西。但问题是,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却很少真正去实践。
你买了一门线上课程,听完之后感觉收获满满,但有没有真正去实践里面的内容?收藏了很多有用的文章,有没有真正去读、去用呢?很多人都没有。
因为实践要花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失败,所以很多人选择停留在“知道”的阶段。
我有个人生哲理:一切都必须支付两次。什么意思呢?
第一次花钱买,第二次花时间和精力去真正掌握它;比如,买了一本书,第一次支付是花钱买书;第二次支付是花时间去读完它;买了健身卡,第一次支付是交钱;第二次支付是去健身房锻炼。
很多人只完成了第一次支付,却没有完成第二次支付。结果,就是「假装进步」,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什么也没学到。
就像齐格蒙特・鲍曼说的,消费主义是一种充满欺骗的经济学,它让我们觉得,只要买了,就拥有了某种能力。但实际上,这让我们陷入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这种“能力幻觉”还有一个特点,让人用“知道”来替代“做到”。很多人嘴上能说宏观经济、AI、投资风口,说得头头是道,但你问他们今年有什么实际成功,他们就开始支支吾吾,找各种借口。
这种“解释的惯性”,正是老一辈人很讨厌年轻人的现代病,我今年回老家,遇到不少年轻人,他们也这样。嘴上一套一套,真正问到实际成果,就只能找借口。
所以,从学习与实践的脱节,到互联网时代的“能力幻觉”,不难发现,现代人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方面却严重不足。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过于依赖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03
那么,这种现象背后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认为功利主义对“结果”的异化。为什么这么说呢?
功利主义,简单来说,做事情时只关注能否带来好处、能否赚钱、能否让自己看起来厉害,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常见。
很多人学习,不是为了真正学懂、学会,而是为了考试拿高分,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有知识;工作也是如此,不是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如何提升自己,而是想着怎么让领导看到自己的努力,怎么多拿奖金。
老一辈人眼中的“结果”,往往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种地收获的粮食、赶集赚到的钱、盖好的房子。这些结果与他们的生存直接相关,是行动的自然延伸,他们做事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好。
然而,今天,我们对“结果”的定义却越来越虚化。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头衔的光环、包装过的人设,甚至是一句“我懂了很多道理”,都可能被视为“结果”。
我们习惯用外在的、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却忽视了行动的过程和内在的成长。
一个人可能通过投机取巧赚到了钱,这真的是“结果”吗?是的。可在老一辈人看来,这种行为缺乏可持续性,甚至可能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这就是“结果”的异化。
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呢?
一,让人变得浮躁,只想着走捷径,不想踏踏实实做事;二,让人缺乏坚持到底的决心。很多人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项目做不成,就换下一个,永远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因此,老一辈的智慧提醒我们,不要本末倒置了,真正的结果,是行动的自然延伸,是行动过程的积累,而不是功利主义的符号。
种了一片菜地,结果不仅是收获的蔬菜,还包括在种菜过程中学到的农活技能、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付出劳动后的成就感;这些才是真正的结果,是功利主义无法衡量的。
04
既然已经认识到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影响,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认知难民”,陷入被碎片道理淹没,被虚浮的“高认知”麻痹中?
我认为,要打造一个「知行代谢系统」。简单来说,让知识真正变成生产力。怎么做呢?先记住两个关键:
一,把重心转到第二次价格上。给某些商品付费后,立马把注意力放到立马用起来上;比如:我见很多人买iPad,买前生产力,买后泡面盖,这本质是,没有把它用在合适的点子上。
二,要稍微带点功利。经济行为是社会运作的体现之一,我希望你不能单纯一味儿地为爱发电,必须想着,这一个点如何形成一个面,它是和商业挂钩的。
举个例子:
学会了AI,那么,可以想想,AI怎么AI怎么和工作、商业变现结合起来;比如:如果你是自媒体博主,是否可以和我一样,让AI帮忙优化下句子。
再比如:如果在小红书、B站等平台上有账号运营,是不是可以利用AI工具分析数据,从而更好的制定内容策略等等。
有个词叫知识转化率(Knowledge Conversion Rate),就是指这个意思。
我们必须把所学习的知识中,能够成功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比例量化出来。转化率高,代表知识被成功应用,反之,说明所学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落地。
然后,给自己一个反馈系统。
很多人学东西,没有结果,就是因为没有反馈。你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表格,或者用笔记软件,记录自己学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得到什么结果,这些都属于内容资产。
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我好像学会了”的幻觉里;最后,一定要有实际的产出。学东西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用。
我认为这样有效,是因为它符合大脑的工作原理。大脑喜欢具体的东西,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当你把知识变成实际产出时,大脑会更容易记住它,而且,当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会更有动力继续做下去。
当然,执行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
虽然要带点功利,但不要完全被功利驱动,不要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成长;
其次,保持耐心和毅力,不要轻易放弃,中国有句古话意思是:一件事能成,另一件再做也能成,这是因为自己找到了商业规律,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这叫什么?一个词总结即:实践成功率。它不仅能衡量完成任务的能力,更能体现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成长。
最后还是要啰嗦一句:
重要不是知道多少,而是不仅知道还能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商业智慧和生意智慧;AI的到来,帮我们提升了知识挖掘的效率,接下来,就拼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了。
希望你,利用工具,实现个人价值,掌握知识生产力的力量,避免成为「高认知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