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回想《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上映之初,也曾经历地狱开局。一方面,封神榜相关的IP价值已经被低质量的网络大电影严重透支,观众对“封神”二字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审美戒备;另一方面,《封神1》上映后的单日票房并不如预期,首日18点上映,次日单日总票房只收获了5855万,距离暑期档的30亿票房目标相去甚远。
逆袭则是发生在上映中后期。上百场路演给予了《封神1》的粉丝密集且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靠着质子们的精壮肉体和质子团之间的爱恨情仇,传统神话叙事意外激活了当代观众的嗑学基因。各大社媒平台内,粉丝产出的人物解读和幕后故事构成了一幅精彩的“封神群像”,最终实现二创带动一创,助力《封神1》票房累计达成26亿。
如今《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时隔一年多勇闯春节档,其境遇比之《封神1》初期有过之无不及,但是不同于《封神1》的大众口碑率先崩盘,粉丝对《封神2》的失望也可谓“溢于言表”。
毕竟,第一部里精彩的那些兄弟情、家国爱和诡谲权谋都在第二部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酷似三头蓝精灵的殷郊法相、脑子不大灵光的魔家四将,以及姬发与邓婵玉的黄色笑话。或者说,当质子团的男色经济杠杆失灵后,《封神2》集齐了《封神1》的所有短板,却又没有吃透《封神1》究竟为何能凭借口碑逆袭。
故事杂了
想要搞明白《封神2》为什么不吸引人,首先得弄清楚《封神1》为什么能够吸引人。
《封神1》的前半段聚焦于殷寿篡位的权谋戏码,中段利用“质子弑父”事件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结尾殷郊断头和九尾狐现世为全片画上一个具有悬念的句号。整部电影虽然没有急于讲述姬发如何成为天下共主,但是却让姬发作为旁观者目睹了质子团的命运,从起初对殷寿盲目崇拜到反抗殷寿,主动承担起自己肩负的家国责任。
几位质子们在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看似削弱了姬发个人的人物塑造,实则是将神话人物降维为人性载体的改编,让观众在权谋与伦理的撕扯中产生强烈代入感,无限共情姬发。
然而,当观众怀揣着对前作的期待走进《封神2》时,却发现自己很难再代入姬发,很难相信他是未来的天下共主。
电影开篇以西岐城内的紧张局势为切入,姬发的领袖气质也本应在这样的情境下得以展开,但是电影却很快将主线转向了姬发与邓婵玉的感情互动。并且在这些感情互动中,姬发的智慧、决策力以及作为英雄的成长线都被模糊化,邓婵玉反倒成了那个更加果断和鲜活的主线人物。
《封神1》用“误杀殷启”、“殿前对峙”、“质子弑父”等紧凑冲突搭建了一个饱满的叙事结构,而《封神2》却用散乱的爱情线破坏了这一体系,叙事节奏存在严重问题。不仅缺乏能够支撑整个故事成立的核心逻辑,也缺乏具有成长魅力的主角,更缺乏符合观众期待的情感刻画。
观众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姬发与邓婵玉“谈恋爱”,而是无法接受姬发如何从一个年轻的质子蜕变为西岐的领导者——这个足以撑起整部电影的主线被草草带过,大量篇幅被用来突出一些并不重要的“伪偶像剧”元素。
与其说是第一部的续作,不如说是对前作的一种反向解构。观众在《封神2》里看不到姬发的成长与西岐的崛起,只看到了邓婵玉的确是一个有勇有谋、脚踏实地的女将军。
口碑没了
除了故事杂乱这一显著缺点之外,《封神2》口碑遭遇滑铁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特效未达预期和编剧层面的问题。
先说特效。从前期宣传到上映,《封神2》一直把“特效升级”当作一大卖点,声称有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数量远超《封神1》的1700个,还特地邀请了参与《黑神话:悟空》制作的团队墨境天合助阵。
然而,这些华丽的数字却成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出戏的槽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殷郊三头六臂法相设计,蓝色塑料感的皮肤让人瞬间联想到“山寨阿凡达”,毫无应有的压迫感,甚至还有些滑稽。
彩蛋中登场的通天教主,不仅特效造型被批评为“东方伏地魔”,还因为形象过于猥琐,被网友举报到道教协会。
《封神1》一度凭借高工业水准的制作和充满想象力的视觉特效为国产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封神2》的特效呈现反而拉低了电影的整体质感,令人可惜也令人不解。
其次是编剧层面的问题,这也是《封神2》的故事被批评为“杂乱无章”的原因之一。
有知情人士透露,编剧团队在创作时反复拉扯、修改,导致影片最终呈现出了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的混乱结构。此外,原剧本里不少已经拍好的、极具戏剧张力的桥段都被“一剪没”了,比如殷郊、哪吒、杨戬和雷震子联合击杀魔家四将;闻仲亲兵被申公豹暗杀;姬发主动献祭并在红砂阵中牺牲等。
还有细心的观众指出,通过《封神2》片尾的编剧署名就能看出端倪:“不同稿件的编剧名字循环出现,像是几十稿编剧互相battle的结果。”
特效上,观众期待的史诗级视觉冲击力变成了“低成本笑话”;编剧上,观众想看到的大格局史诗战争被不合时宜的感情戏所替代。无论是特效还是故事,《封神2》都没能给予观众那种应有的震撼和感动,而这两点又恰恰是观众对一部工业化大片的最基本要求。
票房丢了
截至发稿前,《封神2》的累积票房9.96亿,对比在2025年春节档的其他五部影片来看,暂列第三。整体成绩优于《熊出没·重启未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和《蛟龙行动》,豆瓣评分维持在6.1分左右,算不上好,但也绝对不算太差。
只不过对比《封神1》的累积票房来看,《封神2》的最终成绩恐怕还是不容乐观。《封神1》在上映首周虽表现平平,后期却能够凭借良好的口碑实现逆风翻盘,而《封神2》尽管首日票房高于前作,口碑的崩盘却极易导致后劲不足。
况且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一家独大”的局面下,《封神2》与其他电影能够平分的市场份额已然不多了。
可以看到,震撼了市场的《哪吒2》不仅以超高的票房成绩问鼎春节档冠军,而且掀起了观众自发创作的狂潮,粉丝通过同人画作、短视频改编、故事再创作等形式,将这部影片的热度延续到了票房周期之外。而回头来看《封神2》,即便有《封神1》的粉圈基础,粉丝的二创激情却几乎销声匿迹,或许这也是《封神2》票房表现疲软的深层原因之一。
事实上,《封神2》的阶段性失败也该为整个封神系列敲响警钟。如果《封神第三部》(以下简称《封神3》)还将继续上映,必须让电影回归封神榜故事的史诗本质,重新聚焦于宏大的叙事主线和深度的人性挖掘。
在视觉效果上,《封神3》需要更具冲击力的场景设计和法相呈现,避免特效场面的大而空。在人物塑造上,提供可供观众延展的情感线和故事点,激发大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让粉丝重新参与到封神宇宙的二次创作中,形成强大的宣发驱动。此外,参考《封神1》的成功经验,《封神3》或许也该通过路演、幕后揭秘等形式重新建立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链接,为电影铺开一条宽广的口碑之路。
眼下,《封神2》尘埃落定,《封神3》尚有机会成为整个系列能否画上完美句号的关键一战。在前两部作品的基础之上,我们仍旧期待《封神三部曲》能给观众带来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巨作,完成封神之路上的“最后一役”。
即使票房暂时丢了,也该有再“找回来”的信念,这才是“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