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电影卷出新高度,大年初一总票房达到18.52亿,观影人次为3515.12万,创下中国影史单日最高票房和最高人次纪录。六部新片皆是拥有超高国民度的IP续作,且几乎全员达到重工业视效大片的水准,激烈的竞争从预售阶段便拉开序幕。上映一周后,各大影片票房和评分逐渐拉开差距,《哪吒之魔童闹海》断崖式领先,票房达到47.6亿,豆瓣评分为8.5,《唐探1900》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位列其后,票房分别为22.5亿和9.9亿,豆瓣评分依次为6.5和6.1,票房和评分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趋势。

在这相当焦灼的战况中,《封神2》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作为重工业华语电影的抗鼎之作,它的成败或可影响整个电影行业的信心。



邓婵玉的惊艳登场

众所周知,《封神三部曲》采用三部连拍的模式,这决定了每一部前作的票房和口碑都将直接影响续作的走势。《封神1》刚在2023年暑期档收获了26.3亿票房,评分也一路逆袭至7.7分,这成为《封神2》被强烈期待的市场基础,因此其预售票房在上映前就已经破亿。相比今年春节档其他电影,观众对《封神》系列的记忆尚有余温,且携带着对整个系列剧情的好奇。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作品,《封神2》的成败得失尤为关键。如今看来,《封神2》口碑滑坡,能否再续佳绩恐怕存疑,还很可能影响第三部终章的命运。

在展开对《封神2》的争议分析之前,可以先谈谈这部作品的优势。影片上映之前,释放出的宣传物料大多围绕女将军邓婵玉(那尔那茜饰)和神魔大战的场景展开,这些被营销团队提炼出的影片亮点没有欺骗观众,都最大程度在正片中让人得以一饱眼福。



如果说《封神1》的主角是殷郊和姬发,两位少年郎从服从纣王到反叛纣王的成长是影片最大的看点,那么《封神2》中的邓婵玉则是当仁不让的灵魂人物,她在王权和公义中的摇摆不定充满了人性的复杂。

在《封神演义》的原著小说中,邓婵玉虽然也是以骁勇善战的女将闻名,但从被迫嫁给土行孙到战死沙场,这个人物始终在他人的支配下行动,缺乏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权。《封神2》中邓婵玉身上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为了继承先父守护大商的遗志,她主动请命攻打西岐,过程中却与纣王屠城的命令产生分歧,不愿伤害平民百姓的善意将她逼入两难的境地,这个人物的深度与魅力也由此凸显。最终,邓婵玉选择舍身取义,悲剧性的结局为影片赋予了最高的情感浓度。将女性放到拯救国民的关键位置,也是影片对原著小说进行现代化改编的重要突破。



扮演邓婵玉的那尔那茜是蒙古族人,她为内娱提供了一张极具辨识度的脸庞,丹凤眼、高颧骨,线条凌厉清晰,眼神果敢坚毅,一洗内娱多年来被柔美女性霸屏的审美风气。回想我们以往在荧屏上见过的女英雄,总给人一种女扮男装的勉强姿态,身上的柔弱感总是挥之不去,对女性打破性别界限的刻板想象一目了然。然而《封神2》中邓婵玉为人杀伐决断、心怀大义,武打动作行云流水,集潇洒与英气于一身,终于让巾帼英雄的形象塑造有了巨大突破。

邓婵玉的飒爽英姿,离不开造型的加持。她总是一身戎装,披坚执锐,走起路来大步流星,放在男儿云集的战场上也毫不违和。剧组的封闭式训练在人物身上也成效显著,邓婵玉的大量戏份都涉及交战,贡献出了好几场精彩绝伦的打斗场面。一次是她和姬发(于适饰)手持兵刃在马背上厮杀,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动作调度,制造出了刺激的紧张感。还有两次是她和姬发在水上交战,足以窥见影片在动作戏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战斗中的邓婵玉与马的配合异常重要,过程中既要杀敌,还要防备坠入水中。虽然远景有特效辅助,但近景搏斗依然需要营造出真实感,没有日复一日的扎实训练很难瞒过观众的眼睛。



除了邓婵玉的惊艳亮相,《封神2》比较突出的看点无疑是神魔大战,这自然是承袭了原著小说的奇幻元素。相较于《封神1》更多围绕凡人展开的剧情,《封神2》中加入了更多神仙和妖魔的混战,让影片的视效场景得到进一步升级,更加贴近一部商业大片的质感。在第一部彩蛋中匆匆一瞥的魔家四将和他们的法器正式登场,青云剑、混元伞、碧玉琵琶和花狐貂都一一亮相;闻太师和他的坐骑墨麒麟造型威武,一套十绝阵法将影片气氛推至高潮;殷郊复活后的法相火力全开,蓝身赤发、三头六臂,直接将西岐的战斗力提升了数倍;哪吒和杨戬的戏份也比第一部多了不少,混天绫和五行遁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对很多观众来说,这些神魔对阵的场景就是走进影院观看一部“神话史诗”的理由,那是一个能满足想象和幻梦的奇异世界。《封神2》在这方面的发力还算没有辜负期待,充分利用了原著中最吸引人的神话设定,奠定了影片的魔幻基调。



人物塑造成最大败笔

虽然《封神2》依靠大放异彩的邓婵玉和奇幻的神魔设定,不至于全线崩溃,但相较于前作,这部续作的质量下滑依然很明显。主线剧情流于混沌,群像人物扁平寡淡,叙事节奏冗长散漫,每个问题单拎出来都足以造成不良的观感,更何况这次是集中爆发。

回想一年多前,《封神1》上映后口碑逆势上扬,很大程度上源于故事主题上的推陈出新,影片对父子关系的深挖耐人寻味,对父权的重新审视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本以为《封神2》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进主题的创新,没想到却倒退为无甚新意的陈词滥调。



《封神2》的剧情简单概括就是守护家园——作为西伯侯之子,姬发带头叛变纣王,引来大商军队全面压境,姬发和西岐人民不得不殊死反抗。这样一个一目了然、天然正义的主题,并不具备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观众也很难跟随这样宏大的背景进入具体情节的叙述,这让影片显得尤其像一个陈旧、乏味又空洞的故事。

事实上,如果影片在主角姬发的人物塑造上足够成功,影片的内涵也不至于显得如此空洞。然而纵观全片,姬发的存在感实在微弱,以至于看完电影很难描摹出这个人物的画像。

他过于抽象,为了一个概念上的家园不惜出生入死,没有任何犹豫和彷徨。他过于单薄,几乎没有展现过任何身为西岐之主该有的特质,一味的善良表现得更像是优柔寡断。他过于扁平,从头到尾没有经历过心路历程上的起伏变化,一以贯之的正义和勇敢如同焊在他身上的徽章。这样一个符号化、脸谱化的空心人物,自然无法支撑起影片所需的饱满内涵。



相较于《封神1》中,作为与殷郊并重的双男主之一,姬发尚且是个个性鲜明、拥有完整成长弧光的人物。那时他的情感尚有来处,对父亲和哥哥以及好友殷郊的感情都是他坚守良知的理由。他的成长变化也令人动情,因为影片用充分的剧情铺垫出成长所需付出的惨痛代价。

姬发在人物形象上的坍塌,使得邓婵玉成为那个承接主角光环的人物。然而邓婵玉的塑造也谈不上十分成功,在她身上总是能看到新旧理念的难以调和,这是一个半新半旧的人物。

影片一方面为邓婵玉赋予了骁勇善战的特质和心怀天下的格局,另一方面却将她拉进儿女情长的感情线中,刻意想呈现她满足传统女性形象的一面。然而感情线的加入非但无助于主线叙事,更加无益于对邓婵玉的人物塑造。驰骋沙场的同时仍然坚守道义的邓婵玉已经足够完整、有光芒,不需要再用可有可无的爱情来证明她的刚柔并济,何况她和姬发的感情实在突兀牵强,如此大费周章地“画蛇添足”,只能说明创作者对女性的认知仍然囿于刻板想象的局限。



这或许也是影片提前创作的弊病所在,纠缠在爱情中的邓婵玉已经不讨如今观众的喜欢,这是《封神2》在十年前开始创作时未曾预料到的自己的命运。

两位主角的塑造都未能尽如人意,影片其他配角的呈现可想而知。曾在《封神1》中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的纣王和妲己,在《封神2》中只有寥寥几场不重要的戏,成为仅靠发号施令来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最大反派闻太师的行为动机始终成谜,从拒绝出征到答应出征,他的心理转变并没有铺垫清楚,何况这样一个号称“极重公义”的老臣,接到纣王屠城的命令后没有丝毫的犹疑,而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活像一个提线木偶。

神魔斗法场面虽然精彩,但人物智商集体堪忧,身形巨大的魔家四将轻易被凡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就连邓婵玉也被闻太师的雕虫小技轻松瞒骗,前半段树立的智谋一夜之间清零。整个影片看起来出场人物众多,但真正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唯有半个邓婵玉,可见剧本打磨过程中埋下了多少遗憾。



节奏混乱的商业大片

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封神2》的叙事节奏也出现了明显问题,被观众吐槽“尿点太满”不是没有来由。《封神2》时长144分钟,听起来很长,其实比《封神1》还短了4分钟,但两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却截然不同。《封神1》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剧情一环扣一环,咬合紧密,最关键是很少有注水的过场戏,大部分情节都能紧紧吸引人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封神2》将前作的优点几乎丢失殆尽。

首先是很多剧情交代有头无尾,扣动了扳机,枪声却始终没有响起。比如申公豹拿到五毒葫芦后养出了一堆“蛊兵”,特效看起来颇有些好莱坞大片的味道,本以为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没想到“蛊兵”此后再未现身,秀了一把肌肉就消失了。

最典型就是殷郊重生后的剧情,影片在前半段曾有几处或明或暗的提示:重生后的殷郊怨念太深,将他救活或许不是正确的决定。三头六臂的殷郊设计得也有深意,集合了威严、愤怒和哀怨的不同人格,复杂的内心连自己都不能控制。然而交代完这些人物特质以后,殷郊却并没有做出多少符合这些特质的事情,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仅仅只是武力值的担当,让人看不出影片前半段的设计有何用意。从片尾彩蛋来看,或许导演是想将殷郊和申公豹的爆发留在第三部,但这以牺牲第二部的完整性为前提可并不明智,三部曲虽然是一个系列,但每部作品始终是独立的,不能指望观众像追剧一样看电影。



另外有一些剧情设置,看起来是为了丰富题中之义,却无意中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让影片在该加快进度的地方不合时宜地慢下来。比如影片进行到后三分之一时,大商和西岐的交战即将进入高潮,叙事却突然缓和下来,开始了西岐军民和谐共处的温馨戏码。且不说大敌当前,西岐人其乐融融庆祝胜利的信心来自哪里?更致命的是,这让观众被一路拉高的情绪突然变成了无的放矢,出戏的结果就是不耐烦地感叹这电影怎么还不结束。

其实,影片安排这段戏的目的也不难猜测,就是为了表现西岐美好而真实的生活,以反衬大商试图毁灭它的无良和残暴,但很明显剧本的结构安排乱了分寸。美好的建立和毁灭之间距离太近,观众根本来不及代入感情,不过是创作者机械调动观众情绪的一厢情愿罢了,就像吕公望死前那段煽情基本无效,因为观众恐怕连他是谁都没来得及记住。



总之,这部《封神2》仿佛又让人看到了早期那个乌尔善,因为过于注重美术、视效以及武戏的呈现,从而忽视了对影片内涵、人物和文戏的深入挖掘,他在《封神1》中展现出的新意和匠心如同昙花一现,令人惋惜。选择“十年磨一剑”投入《封神》系列的乌尔善曾说,他希望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但《封神》的魅力显然并不能仅靠华美的视效来堆叠,如果没有值得考究的故事和人文精神做支撑,再华美的外壳也无法吸引年轻人回头。经历了对《封神2》的失望之后,观众还愿意为《封神3》买票吗?这条华语电影的重工业之路走得何其艰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