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高悬、锣鼓喧天、游客熙攘……今年春节假期,文旅消费火爆,浓浓的年味里涌动着满满的活力。
非遗民俗“火”起来
被称为“中华战舞”的英歌舞,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春节期间,多场英歌舞在潮汕等地上演,吸引八方来客。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各地非遗民俗活动纷纷亮相,为春节假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燕琴说,非遗体验成为2025年春节文旅消费的一大亮点,消费者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非遗(技艺的)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消费热点呈现出多元化和品质化的新趋势。
定州缂丝、杭州铜雕、苗族蜡染……在河北定州市举行的“巳巳如意”新春庙会上,古老的手艺与定州古城碰撞,沉浸式体验精彩有趣,让游客们感受浓浓年味。苗族蜡染技艺展区负责人张晓丹告诉记者,现场展示贵州的少数民族的非遗手工艺,像蜡染、扎染、苗绣、苗银等等。
这是1月25日在重庆市铜梁区奇彩梦园景区拍摄的火龙表演。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美团旅行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5年1月1日起,“春节旅游”整体搜索量同比上涨328%,其中“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尤其是“非遗体验”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了168%和321%,大同、扬州、泉州、景德镇等城市的机票预订单量均翻倍增长。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民坤表示,从传统年货到新潮礼品,线上线下销售两旺,消费者“买买买”热情高涨,总体呈现“非遗”唱主角,年味醇厚。
举家出游“热”起来
东北大花风情车厢、多巴胺主题车厢、朝鲜族风情车厢、俄罗斯风情车厢……这个春节,吉林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推出“铁路+旅游”特色场景体验,“龙井号”文旅专列连接长白山与延吉两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向各地游客展示东北的“热情”。
“通过更近距离地跟游客进行交流,让来到延边州的游客们(有)更好的体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文化馆主持人王娇在采访中说。
在浙江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里游人如织。西安高腔、水上打铁花、火壶表演、空中火凤凰秀、鱼灯巡游等活动,在春节期间轮番上演,惊艳亮相。慈溪游客告诉记者,“这里感觉过年的氛围挺好的,这里的建筑蛮有特色。”
浙江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摊主说,春节期间生意不错,“生意一直都没有断过,小蛇玩偶卖得特别好。”
1月29日,游客在浙江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吴炜玲 摄
1月29日,在地坛庙会上,一名小朋友坐在家长的肩膀上玩耍。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1月30日,市民游客在北京厂甸庙会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来自途牛旅游的数据显示,短途旅行以自由行、自驾游为主;中长线旅行中,小团游、私家团等跟团游产品更受欢迎。春节打包旅游产品中,5至6天行程是主流,出游人次占比达43%。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民坤在采访中说,出游市场呈现“南北互换”过大年、亲子出游为主的特点。在出游群体中,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占比超八成,其中老中幼三代同游、亲子游最为突出。
文创年货“潮”起来
发光冰箱贴,糕点捏捏乐,文创帆布袋……今年春节,各类“文创年货”也火出了圈,各类文旅融合新场景层出不穷,各类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也提高了游客在春节期间的旅游品质。
游客朱女士在北京隆福寺国潮市集买了一款猫猫文创冰箱贴,商家向她详细介绍冰箱贴的来历,“那种让你沉浸式的感觉,你能接触到原创的概念和理念。”她说。
1月29日,参观者在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文创店选购文创纪念品。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春佳节,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千年古镇杨柳青一派热闹景象。一系列新场景、新体验“焕活”了这座古镇,让游人仿若步入年画一般。“春节期间,天津的煎饼果子特色的一款冰箱贴非常畅销。杨柳青的年画、剪纸画,都是非常畅销的。”文创店工作人员曹依诺告诉记者。
春节期间,古镇设置了4条主题大街,引入大量互动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年味和假日乐趣。
2月1日,游人在杨柳青古镇观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2月2日,游人在杨柳青古镇观赏年画。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燕琴表示,2025年春节文旅市场已形成“技术搭台、文化唱戏、情感联结”的新模式,这一旅游新潮流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与交互化,更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春节,“年味游”成为新趋势,凸显了游客对探寻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预计2025年旅游消费将保持持续向上发展态势。
记者:吴炜玲、刘在、陈露缘
霍思颖、王怿文、司晓帅、张梦洁
编导:刘在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