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料越卖越贵,难道都是智商税?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它们,那味蕾又是如何被驯服的?


以前做饭用盐、味精、酱油,现在做饭,鸡精、生抽、老抽、蚝油,品类繁多,还都是零添加、纯天然。这些后来的调料是如何挤进赛道,又是怎样霸占了你的味蕾?


鸡精的故事大家都知晓,1983 年,莲花味精成立,仅用 15 年,产量就从 400 吨猛增到 8 万吨,国内市场份额达 43.4%,产值也从 945 增长至 22.3 亿,还远销海外 70 多个国家,堪称世界第一。1998 年,莲花味精挂牌上市,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之首。在那个时期,莲花味精一线员工每月工资就有两三百块,还有数千元的年终奖,解决了当地三分之一人口的就业问题。


可惜,千禧年之后,“味精有害论”突然爆火,多次传出味精致癌、损害骨骼。也正是同一时期,外资控股的鸡精开始大规模涌现,它们的广告都在暗示鸡精更健康。然而只要看看配料表,就会发现鸡精也有味精成分,而莲花味精的配料表却只有小麦。2003 年,莲花味精直接亏损 1.45 亿,工厂停工,员工上岗工资减半。反观鸡精,光是太太乐一家就做到了年产 18 万吨,年销售额 10 亿以上。


光有鸡精赛道还不够,还得让老百姓彻底离不开调味料。拿海天味业来说,最高市值达 6500 亿,被誉为调味品界的茅台。其旗下所有产品 60%都流向了 B 端餐饮。为什么大家愿意买?


因为买得越多越便宜。没错,价格占据优势,且有效果。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嗯,就是这个味儿。同理,其他调味料也是利用食品安全制造恐慌,再通过规模生产驯服老百姓的味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