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仁和老中医使用疏肝理气之祖方四逆散治疗气机瘀滞病,疗效卓著
导读:四逆散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吕老师常用该方剂加减治疗多种气机郁滞证候,临床取得佳效。
吕仁和(1934—2023),山西原平人 。国家肾病重点专科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施今墨学派学术传承人。
组成:柴胡或银柴胡10g、枳实6-10g、枳壳6-10g、赤芍15-30g、白芍15-30g、生甘草10g。
功效:疏肝理气
主治:气机郁滞
方解:四逆散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吕老师常用该方剂加减治疗多种气机郁滞证候,临床取得佳效。加减善用药对,常枳实、枳壳同用,以增理气除郁之力,破气散结,泄热降浊;赤芍、白芍同用,人肝经走血分,既可养血柔肝敛阴,又可活血凉血逐邪。此外,常改柴胡为银柴胡,或柴胡、银柴胡同用。银柴胡外可和解透邪,内可清热疏畅气机,又防久用柴胡伤肾劫液。更佐生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广泛用于糖尿病、肾脏病、心脏病、甲状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失眠、慢性泌尿道感染及女性子宫附件炎、月经不调等疾病,但见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者,皆可随证化裁。
肝郁气滞证症见胸胁胀满、嗳气不舒、排气不畅者,可于方中加香橼、佛手、香附、乌药,以加强疏肝、理气、和胃之功。
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或双目干涩、口苦咽干者加黄芩、菊花、枸杞子、密蒙花、龙胆草,以加强清泄湿热、清肝明目的作用。
对于手足寒冷、脉沉细等肾阳不足证者,常于方中加入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九香虫等温补肾阳、活血通脉。
肝胃失和,症见多食、肥胖便干者,吕老师常加玉竹、酒大黄。玉竹养阴益气,使人少食而不饥;
酒大黄尤善消积导滞,可导湿热浊邪从大便而出。
若湿热内蕴,症见肥胖,或伴高血脂、脂肪肝者,加茵陈、栀子、决明子等以清利湿热,且可配合食用黄瓜、木耳。
医案:尿路感染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证
刘某,女,37 岁,汉族。2018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尿频、尿急、小便涩痛半个月。
病史:患者半月前情绪激动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腰痛,尿常规示隐血 2+,白细胞 2+,白细胞 20/HP,于外院诊断为“尿路感染”,予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疗1周后症状尚未完全缓解。
刻下症:小便涩痛,尿道口灼热感,小便黄赤,小便次数尚可,腰酸痛,口苦,纳差,腹胀,大便稀,善太息,平素性急易怒,眠差。适逢月经来潮,月经色暗,有血块。
查体: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西医诊断:尿路感染。
中医诊断:淋证(气滞血瘀,湿热下注)。
治法:行气活血,清热利湿。
处方:柴胡 10g,白芍 15g,赤芍15g,炒枳实10g,生甘草 10g,茯苓15g,泽兰 30g,丹参 15g,川芎 15g,香附 10g,乌药 6g,生薏苡仁 30g。14剂,水煎温服,日1剂,早晚各1次。
调护:禁食辛辣,减少熬夜,避免劳累,注意阴部清洁,保持心情愉悦。
二诊(2018年4月 14日):服药后,患者自觉小便涩痛、口苦、腹胀减轻,睡眠好转。尿常规:潜血(-),白细胞(-)。仍有腰酸痛、大便黏滞。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加用狗脊10g,续断10g,川牛膝30g。14剂,水煎温服,日 1剂,早晚各1次。
6 个月后随访,患者诉尿路感染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平素性急易怒,半个月前因情绪激动而发病。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情志不调,导致肝气不舒,气郁化火,郁火下扰膀胱,膀胱气化失司,伤及血络,发为尿路感染。初诊时患者已经过抗感染治疗,热势已减,故无尿频、尿急,然余热仍在,膀胱气化不利,湿热内生,且灼伤络脉,故见小便涩痛;郁热上扰,故见口苦、眠差;气机郁滞,最易克伐脾土,脾胃气滞而见纳差、腹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郁滞,气血不和,血内阻于胞官,故见月经色暗、血块增多。故治疗以四逆散加味,四逆散为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名方,赤、白芍同用,既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又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香附、乌药疏肝理气和胃,调畅肝脾气机;茯苓泽兰、生薏苡仁利水渗湿,清利湿热;气、血、水密切相关,气郁则水停血瘀,祛瘀则气行水布,故用丹参、川芎、泽兰活血化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清热利湿之功。药后症状改善明显,仍有腰酸痛、大便黏滞,说明热邪已去,肾精不足,故在前方基础上加用狗脊、续断、川牛膝温补肝肾以固本,且牛膝有引血下行之功,瘀血祛除,气机通畅,湿热不复后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文源 中医出版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自行购药服用存在风险,请务必在专业中医指导下,根据个人自身症状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