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其实受到制约最大的应该是美国海军!因为1890年美国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加上在一战中发了战争财,进行海军竞赛的话优势太明显。一战后英国虽然还是表面上的世界老大,但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之前跟德国进行海军竞赛都已经很吃力了,更不用说跟美国进行海军竞赛。至于日本、法国、意大利三国,根本没有财力进行海军竞赛,跟美国比根本不是一个层次。这也是美国提出《华盛顿海军条约》,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四国会同意的根本原因。
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美国最后的条约型重巡——“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该级舰在美国海军所有条约型巡洋舰中综合性能最好。参与了太平洋战争中许多艰苦的战斗,损失率也非常高,在参战的第一年,七艘“新奥尔良”级就只剩下四艘。
“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
一、研制背景
美国海军研制“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有多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就是对前型舰——“波特兰”级重巡洋舰不满意。原本计划在“波特兰”级上采用全新设计,但新方案拖延时间太久,又恰逢经济危机,为了节省成本,美国海军决定“波特兰”级仍沿用“北安普顿”级(“波特兰”级的前型舰)的设计,仅仅增加了排水量和装甲防护。由于美国海军不满意,“波特兰”级只造了2艘便停止了。
在“波特兰”级建造的过程中,美国海军按照全新设计方案建造了“塔斯卡卢萨”号重巡洋舰,对于该舰的技术指标,美国海军还是比较满意的,因此已经开工的“阿斯托里亚”号、“新奥尔良”号和“明尼阿波利斯”号就按照“塔斯卡卢萨”号的标准被修改成了新型重巡洋舰。由于“新奥尔良”号最先建成,所以该级舰被命名为“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
二战期间加装了许多高炮
二、性能数据
“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179.3米,宽18.8米,吃水6.9米,主炮塔装甲厚70~203毫米,指挥塔装甲厚150毫米,舷侧装甲带厚127毫米,甲板装甲厚63.5毫米,水密隔舱间装甲厚88.9毫米,标准排水量10047吨,满载排水量11500吨,舰员编制708人。动力为4台蒸汽轮机,107000马力,4轴,航速32.7节,续航力10000海里/15节。
配备9门203毫米/55倍径主炮,3座三联装,两座主炮塔在舰首背负布置,另一座主炮塔在舰尾。8门单装127毫米/25倍径副炮,8挺单装12.7毫米机枪,后期加装四联装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和单装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并可搭载4架水上飞机。
受制于条约,综合性能有限
三、建造情况
“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原计划建造8艘,实际建成了7艘,即“阿斯托里亚”号、“新奥尔良”号、“明尼阿波利斯”号、“塔斯卡卢萨”号、“旧金山”号、“昆西”号和“文森斯”号。由于使用了新设计,建造周期较长,从1930年9月至1937年2月才完成了7艘的建造任务。
“新奥尔良”级修正了“北安普敦”级存在的问题,增加了装甲防护厚度,把弹药库的位置设置在吃水线以上,这样可以保障弹药库免遭水下武器(鱼雷、水雷)攻击。并且主炮炮塔可以抵御203毫米舰炮攻击,主炮塔装甲厚70~203毫米。但是受限于吨位,整体防护上的提升实际有限。
停泊在港口补给
四、服役情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初期美国海军舰船短缺,“新奥尔良”级各舰都被分配到最紧迫的前线任务,参与了许多艰苦的作战。在1942年8月的萨沃岛海战中美国海军损失惨重,参战的“新奥尔良”级有3艘战沉,即“阿斯托里亚”号、“昆西”号和“文森斯”号。此战也证明了“新奥尔良”级的防护虽然经过加强,但在面对日军重巡洋舰和驱逐舰的舰炮和鱼雷攻击时仍然不堪一击。
在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一架被击伤的日军战机撞击了“旧金山”号,导致“旧金山”号被重创。在塔萨法隆加海战中,“新奥尔良”号和“明尼阿波利斯”号受到重创。“新奥尔良”号左舷被一枚鱼雷击中,鱼雷爆炸波及到弹药舱,引发了剧烈爆炸,几乎失去战斗力;“明尼阿波利斯”号则被鱼雷炸毁了舰首。不过凭借着杰出的损管技术,这几艘重巡洋舰都存活到战争结束。
在二战中,“旧金山”号共获得17颗战斗星章和总统特别嘉奖,“新奥尔良”号和“明尼阿波利斯”号也累计获得17颗战斗星章。二战结束后不久,曾在战场上受过重伤的“新奥尔良”号从美国海军退役,“明尼阿波利斯”号、“塔斯卡卢萨”号和“旧金山”号则在美国海军中又服役了长达12年之久,直到1959年1月从美国海军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