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今天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北京市迎来返京客流最高峰,10条地铁线路采取延时、提前开门运营等措施。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2月4日(初七)北京市迎来春节假期返京客流最高峰,进京旅客约245万人次,其中“七站两场”预计抵京旅客约108万人次,夜间(23时至次日5时)到达11.6万人次,接驳压力较大。
高速公路方面,今天为小型客车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最后一天,截止时间为24:00,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轨道交通方面,服务“七站两场”的10条线路采取延时、提前开门运营等措施。2号线北京站上下行、7号线北京西站上行、9号线北京西站上下行、4号线北京南站上行、14号线北京南站上下行、10号线丰台站上下行(宋家庄至巴沟区段)、16号线丰台站上行(丰台至国家图书馆区段)、3号线朝阳站下行延时至次日2时;19号线草桥站上行联动延时至次日1:30;大兴机场站上行延时至次日1时。
地面公交方面,结合重点地区客流情况变化,并配合地铁延时运营,动态调整公交车次和发车间隔,加密夜班线路,特别是加强火车站应急摆渡车辆保障力度,计划投入运力51辆,及时疏运客流。今天北京迎返京客流最高峰,10条地铁线路运营调整
每年的春节返程大潮中,都会上演一年一度的“后备厢大赛”。爆满的后备厢里,有中国式父母的硬核柔情。
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后备厢和行李箱,无一不是满满当当。合不上的行李箱,爆满的后备厢,似乎已成为返程前的“仪式”,有网友表示这些吃的不仅能解馋,更像是给漂泊的心找了个温暖的“家”。
“有一种爱,叫做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你的行李箱”。天南海北,虽然装的东西有差异,但特点都一样——就是满!为了这一场离别前的“馈赠”,父母们往往提前好多天就忙活开了。
交通落后的古代,儿女出远门,常常“岭外音书绝”,父母自然牵肠挂肚。可在交通通讯发达的当下,依然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繁华都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但父母给予的远不止是物质,那是他们对孩子独自在外打拼生活的担忧,是怕孩子吃不好、用不好的拳拳之心。
每一样土特产,都烙印着家的温度,是专属的“亲情密码”。这一后备厢现象,无疑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式父母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不善言辞,却用行动在诉说牵挂。爆满的后备箱里,有中国式父母的硬核柔情|新京报快评
很多人在春节过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这通常是因为假期的生活作息与饮食运动和节后相差太多导致。假期即将过去,“节后综合征”预防指南来了。
假期中,大鱼大肉和油炸食品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假期即将结束,是时候让肠胃也享受一下“假期”了。蔬菜、水果以及全谷类食物,它们不仅口味清淡、易于消化,还能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身体恢复平衡。
假期过后的便秘问题也是许多人的困扰。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燕麦、糙米、豆类、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轻松排便,让人们感受到轻松与自在。
此外,还要增加蛋白质、水分的摄入。蛋白质是人体修复的重要营养素,瘦肉、禽类和鱼虾类食物以及蛋类、大豆类和奶制品等食物,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毒功能,也可以适量饮用淡茶或汤类饮品。
除了进行饮食调整外,保持适量的运动也可以提升身体活力,减少疲劳感。担心明日开工打不起精神?“节后综合征”预防指南来了
当下是流感高发期。许多人看到“流感”会以为是普通感冒在流行,因而掉以轻心。流感为何可能致命?外出旅行如何预防及应对流感?
图片来自中国疾控微信公众号
流感和普通感冒虽然都是呼吸道疾病,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流感和普通感冒的最大差异在于其严重性。不同人感染流感后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症状跟感冒类似,重者则会有并发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病毒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全球平均每年约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专家提醒,流感发病的48小时被称为自救的“黄金48小时”,高危人群如果没有在48小时内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疾病可能发展成肺炎、重症等。除了服用抗病毒药物,流感患者还需要对症治疗。
外出旅行时,请备好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果带小朋友及老人出行最好适当备一些应急药品。如旅途中出现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要佩戴口罩,做好防风保暖措施,充分休息并密切注意病程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对于出境旅游的游客而言,出行前随身携带药物,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身体不适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必要时,向驻外使馆寻求帮助。新闻多一度|流感为何可能致命?外出旅行如何应对流感?
今年春节,记者从北京城区返乡,回到位于北京远郊的密云过年,又一次坐在一家山顶咖啡馆。有人把这里当成树洞和避难所,有人把这里当作栖息地。这里也曾是记者的避难所。
2025年农历大年初一,山顶的黄昏。新京报记者刘思维 摄
坐在山顶发呆的时间里,我也在观察着自己内心堆积的负面情绪,试图梳理出它们的源头。
看着眼前密云城区的微缩景观,那是我的家乡,但我却感到陌生又疏离。潮白河一路向西南蜿蜒而去,通往北京城区——平日里我奋斗、生活的地方。相比脚下的家乡,那里反而让我更有归属感。
曾有一度,我以一种轻蔑的眼光看待这片孕育我的水土。在外地同事眼中,我是北京人,这时我总会心虚地找补一句:“我是密云的。”只有远郊的人才懂这种身份上的尴尬。在我们的认知里,不同于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承载梦想的“北京”,六环以外的远郊是另一个封闭、保守,资源匮乏的世界。少年时,我用功读书,就是为了逃离这里,到真正的“北京”去。
2025年农历新年第一天,我又一次在山顶咖啡馆看日落。夕阳隐身于云层,霞光岚影在深蓝的天际氤氲成几条模糊的线,密云万家灯火、次第点亮。
母亲喊我回家吃饭,身披暮色下山,村道两旁的民房笔直地升起炊烟,气味让人心安。村里每家门前都挂起节日的红灯笼,灯火下,我看到了在路边迎我的父亲。那一刻,我有了回家的感觉。阅读全文>>>
编辑 贾聪聪
设计 刘晓斐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