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2月4日报道 今日,正月初七的成都,春节的烟火气尚未消散,千年历史的永陵博物馆内却已响起清越的乐声。一场主题为“童乐新声”的少儿民乐音乐会,在这座前蜀帝王陵的朱墙碧瓦下拉开帷幕。12组平均年龄不足15岁的小小乐手,以传统民族乐器对话千年文明,用稚嫩双手拨动文化传承的琴弦。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更是成都永陵博物馆“二十四伎乐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才华绽放,童心奏响新乐章
本场音乐会的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种类型曲目和不同的民族乐器,不仅有19人的乐队合奏《喜洋洋》《花好月圆》《金蛇狂舞》等经典曲目,还有《红旗渠上红旗扬》《帕米尔的春天》《赶花会》《盛世国乐》等充满时代气息的乐曲。这些乐曲通过这些“小小乐手”的精彩演绎,不仅让传统音乐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孩子们展现了自己的音乐才华。
在音乐会的演出中,无论是古筝独奏的悠扬、笛子的清脆、还是琵琶的婉转、箜篌的空灵,小乐手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将每一首乐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指尖下流淌出动人的旋律,仿佛讲述了一个个古老而又生动的故事,让在场的观众身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之中,感受着千年文化的韵味。
现场观众席中,既有携家带口的市民,也有专程赶来的民乐爱好者。教授古筝的张老师带着她的学生特意前来,她对记者说道:“孩子们能够在历史现场用纯正技法演绎传统曲目,这种实践中学习和传承民乐文化的‘以古育新’模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有更多的孩子爱上民乐,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使者。”
“小小乐手”,文化传承新范式
据了解,“童乐新声”音乐会的主角是一群经过专业培训的“小小乐手”。他们是2024年夏天通过成都永陵博物馆的招募脱颖而出的永陵博物馆“二十四伎乐·小小乐手演绎社”的首批成员。这些孩子们在专业音乐导师的指导下,经过数月的严格训练,最终在本次活动中正式登台亮相。
“这是永陵博物馆首次尝试以少儿为主角举办民乐专场音乐会,也是小小乐手们的首次正式集体登台。”永陵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作为中国唯一地上皇陵遗址博物馆,永陵的“二十四伎乐”石刻被誉为“凝固的盛唐交响”,而这场音乐会正是“让石刻活起来”的系列实践之一。“孩子们演奏的乐器,均与石刻壁画直接相关。他们的演奏仿佛让我们看见千年以前乐伎在石壁上苏醒。”
“小小乐手”项目,旨在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和传承永陵“二十四伎乐”的文化魅力。该项目不仅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到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还能深入了解“二十四伎乐”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二十四伎乐·小小乐手演绎社”以“儿童+遗址+民乐”的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界限,还赋予了古老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通过“小小乐手”们的精彩演绎,永陵“二十四伎乐”的文化魅力得以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引领着更多人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共同探寻那份跨越千年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