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起,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的轮值主席国,王毅外长将于中旬赴美国,主持安理会多边会议。

毫无疑问,这会是一场重要的外交场合,在各国外长就国际事务展开辩论之余,场外的双边会谈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驻联合国大使表示,本月是中美外长举行会谈的“好时机”】


趁此机会,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傅聪还专门表示,半个月后的安理会会议,将是中美外长举行面对面会谈的“绝好机会”,而且“事关重大”。

考虑到此前王毅外长已经与鲁比奥进行过通话,双方如果在纽约安排会面,这种进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可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务院那边没有立即回应,鲁比奥到时是否会应邀出席,同样是未知数。

这种情况十分少见,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美高级别通话,一直是美国先放出风声,中国这边要么不回应,要么就是说几句笼统的外交辞令;


【美国国务院这次罕见没有回应】


结果这一次,中方代表主动放风,美国反而成了保持沉默、等待官宣的那一方,颇给人一种“攻守易形”的感觉。

虽然距离会议召开还有两个星期,不过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国,中方已经把邀请函送到了各国外交部门负责人手上,鲁比奥想必也不例外。至于是否接受,那就是他自己要考虑的事情了。

傅聪大使还告诉记者,尽管近期从美国政界人士那里听到了各种言论,但他希望中美能够采取建设性、专业的态度,在联合国框架内开展协调。

不难想象,中方代表听到的这些言论,充斥着鹰派色彩与冷战思维,打着“中美战略竞争”的旗号,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单方面营造“全面对抗”的氛围。


【这次是中国主动对中美高级别互动释放信号】


作为知名反华政客,鲁比奥也在此列。他此前去了一趟巴拿马,拿运河一事旁敲侧击,开口闭口都是所谓的“中国影响力”。看得出来,鲁比奥准备以巴拿马为支点,撬动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合作。

只是这些言论传到中方这里,并不会改变我们对中美关系的判断。从大国关系的角度而言,同时也从我们的立场出发,中美打交道,最忌讳的就是意气用事。

如果像美国政坛那样,动不动就把对华强硬挂在嘴边,一味进行情绪输出,短时间内确实容易讨选民欢心,达到快速变现政治资本的目的。

但副作用同样明显,在接二连三的炒作之下,美国对华政策,将会走向情绪化的极端,一个外在特征,就是很多举措,都是短期且功利的,或许能改变中美关系一时的风向,却动摇不了长期的趋势。


【鲁比奥此前去了趟巴拿马,动辄就把“中国影响力”挂嘴边】


正如我们过去多次强调,美国的对华战略认知,早已经走入误区,并试图基于这个错误认知,去一厢情愿地塑造中美关系。从拜登到特朗普都是如此,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手段有所区别。

美国对华政策,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反复无常,两副面孔随时切换。而中国与美国打交道,一直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就各方面迹象来看,中国的这种做法,是中美关系当前最大的稳定性来源。

话又说回来,以建设性、专业的态度,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协调,本来是中美大国义务的一部分。哪怕在一系列话题上,中国和美国都是话不投机,大部分时间是交锋居多,“协调”更像是场面话。

但我们正是要借此机会,告诉国际社会,中国始终重视中美关系,对双边对话持开放态度。但保持沟通,并不等于一味妥协。

就跟之前中美外长跨洋通话,我们告诉鲁比奥的那样,要他在中美关系“好自为之”。这个月中国主持安理会部长级会议,鲁比奥同样要好自为之,做好美国国务卿的本职工作,要是他来者不善,我们也乐意奉陪。


【特朗普近期退群操作不断】


另外,拜登时期的“全球同盟战略”已经退潮,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退群操作不断,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联合国最核心的安理会架构,把多边舞台,乃至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拱手让给中国。

如果事态朝这个方向发展,哪怕是推崇孤立主义的特朗普政府,同样会萌生强烈的不甘情绪,因为这就谈不上“美国优先”了。

那么中国主持的安理会多边会议,鲁比奥是来与不来?他似乎找不到刻意缺席的理由。王毅外长到了美国,他这个美国国务卿,是见与不见?

要知道联合国总部就在纽约,是美国的主场,鲁比奥理论上还算是东道主,要是选择“闭门谢客”,气势上也跟着矮了一截。那他这几年营造出来的强硬人设,也将跟着倒塌。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主动谈到中美外长面对面的可能性,在先声夺人的同时,也反过来给特朗普政府出了一道难题。不过中国的出发点并非要将美国一军,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中美总归是要对话、协调的,这个过程,并不因为美国政府的主观意愿有所动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