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向来是电影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各大影片如同角斗士般在这个票房盛宴中奋力角逐。2025年春节期间,博纳影业出品的《蛟龙行动》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此前,博纳影业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将产生-8.81亿至-6.37亿之间的巨亏。在如此严峻的经营状况下,《蛟龙行动》的失利无疑是雪上加霜,给博纳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票房遇冷,收入雪上加霜

票房收入是电影公司的命脉,对于深陷亏损困境的博纳影业来说,大制作的《蛟龙行动》本应是扭转乾坤的关键。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截至2月3日15时30分,影片票房仅2.43亿元,与同档期《哪吒之魔童闹海》38.05亿元、《唐探1900》19.88亿元的票房相比,差距悬殊。

与此同时,博纳影业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亏损6.37亿元—8.81亿元,亏幅较上年近一步扩大。这也是公司自A股上市以来连续亏损的第三年。

在2024年公司整体营收因电影市场低迷、多部影片表现不佳而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蛟龙行动》的低票房成绩,进一步减少了该公司在电影发行收入、版权销售等方面的收益,让公司的收入增长之路愈发艰难,亏损也愈发严重。


口碑争议引发舆论风波

同样深陷泥沼的还有该片的评分和口碑。在各大影评平台上,《蛟龙行动》的评分一路下滑。在豆瓣平台上,截至目前评分仅为6.6 分,远低于观众对同类型优质军事战争片的预期。从观众反馈来看,影片剧情逻辑存在硬伤,部分战斗场面过于夸张,缺乏真实感,角色塑造也不够丰满,难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面对惨谈的评分和口碑,公司董事长、总制片人于冬在路演活动上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地称“打一星的都是‘黑水’”,矛头直指粉圈恶意差评现象。他指出,如今的豆瓣平台已沦为不理性粉丝互相攻击的“战场”,此前《无名》上映时,首日便收到几万个一星差评,此番《蛟龙行动》也未能幸免。于冬呼吁观众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真实评价影片,同时坚定表示面对恶意差评绝不退缩,会斗争到底,并着重强调《蛟龙行动》绝不会撤档。

然而这一番言论,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让影片口碑和博纳影业陷入了更深的舆论漩涡。

成本重压,财务状况恶化

不论该片的口碑与票房能否在后期翻盘,仅从成本方面来看,博纳影业为打造《蛟龙行动》投入了大量资金。据媒体报道称,这部号称投入十亿巨资拍摄的影片,制作成本高昂,后期宣发费用也不菲。结合2024年公司的巨额亏损,如今《蛟龙行动》票房惨淡,无法覆盖前期投入成本,成本回收困难,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极有可能使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让公司的财务状况愈发严峻。资金链的紧张,也让博纳影业在后续的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市场份额流失,竞争愈发艰难

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一部影片的成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与行业话语权。而《蛟龙行动》票房的不佳表现,使得博纳影业在春节档这一关键竞争时段的市场份额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占。像《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影片凭借高票房,吸引了更多观众、影院资源以及广告商等,进一步挤压了博纳影业的市场生存空间。在2024年公司市场份额本就因经营不佳而有所下滑的情况下,《蛟龙行动》的失利无疑削弱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让公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挑战。

品牌形象受损,未来发展受阻

博纳影业作为知名影视公司,一直以来在观众心中有着一定的品牌形象。但2024年的巨额亏损,已经让市场对其产生质疑。如今《蛟龙行动》作为公司重点打造的影片,票房与口碑的双重失利,更有可能使观众对博纳影业的作品质量产生怀疑,降低了观众对公司未来影片的期待值,进而影响公司后续影片的市场推广与票房表现。同时,投资方、合作伙伴等也有可能因公司的亏损现状以及《蛟龙行动》的失败,对博纳影业的实力和发展前景产生担忧,这无疑会影响未来的合作机会与投资意向,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更多阻碍。

中国电影市场格局面临重塑

博纳影业的困境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个案,更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从观众到生产再到发行上市等一系列链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首先,观众需求多元化,导致市场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观众观影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大制作、大明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观众更加青睐具有独特视角、深刻主题和创新表达的作品。这要求电影公司必须在内容创作上下足功夫,真正了解并满足观众需求。

其次,新媒体冲击与机遇正在重塑电影产业链。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不仅分流了部分观影人群,也为电影宣发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传统电影公司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资本的力量与介入使电影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几年,影视行业曾经历过一轮资本热潮,但随着市场理性回归,投资者对电影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电影公司必须更加注重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而不能单纯依靠融资来维持运营。

第四,技术创新推动推动电影制作和观影体验的升级。虚拟制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和成本结构。同时,沉浸式观影、互动式体验等新型观影方式的出现,也在重新定义电影的边界。如何在技术变革中保持竞争力,成为每个电影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

实际上,博纳影业的困境只是上述的变化投射在中国电影市场格局的一斑。从单个大片的口碑和票房的双重下滑,再到整个公司陷入的经营困境,其实都是在提醒业界:唯有不断创新、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博纳影业而言,当务之急是深入分析失败原因,调整发展战略,提升内容创新能力,优化成本结构,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重新崛起。而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关键时刻,最终将推动行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澜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