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年轻人开始断亲了。”
还有人认为:“年轻人走亲,是被迫陪着老人去的。”
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一大批60后,都六十多岁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懒得走亲了。
从走亲戚的主力军,转变成断亲一族,不仅是社会在改变,也体现了心态的改变。
01
“互不麻烦”的心态:生活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提一块肉来拜年,我提一箱水果来拜年。
你家孩子过生日,邀约亲友来聚一聚;亲友的孩子生日,你去还一个人情。
亲戚家农忙,你去帮三五天;你家建房子,亲戚来帮工。
俗话说:“亲人帮亲人,无亲帮来愁煞人。”
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年代,我们通过走亲维系感情,又在农忙、喜事、大事上互相帮助,虽然麻烦,但也其乐融融。
到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靠自己,就能做成大事。单干就变成了习惯。
如果要延续老一辈的做法,大家还觉得太麻烦了。
特别是去走远亲,一来一去就几天,还要预订车票等。如果没有年轻人陪同,遇到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自己也用不好,就更加麻烦。
事实上,我们也老了,觉得非必要的事情多了,给生活添乱。一步步就有了“你不麻烦我,我不麻烦你”的想法了。
02
“边际递减”的心态:重复做一件事,让人没有什么兴趣了。
同样一件事,第一天做很有热情。
第二天第三天,习以为常。到了几十天之后,就不想做了。
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
60后的人,从小到大,每年都有几次走亲。
东家的生日宴,是这几个老熟人聚集,吃顿饭;西家的满月酒,也是几个老熟人,又是一顿饭。
过年了,一大群老熟人,聚拢起来,轮流在不同的家庭吃饭。
送礼,年年岁岁都是那些东西,没有什么稀罕的。
至于吃喝,虽然有创新,但也大同小异。
到了现在,走亲也几十年了,难免会感受到疲惫。不是特殊的情况,还是不走为好。
很多熟悉的亲戚,可能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但是从他准备饭菜可以看到疲惫、不太热情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有人提议“过年就是一起吃一顿,然后各自休息”。这就一呼百应了。
令人疲惫的亲戚饭局,终于冷下来了。没有人觉得奇怪,反而松一口气了。
另一方面,很多60后的老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也去旅游、疗养等,改变了生活方式。毕竟,看新的风景,人的精神面貌,就大不一样。
03
“各自安好”的心态:一直靠自己,也没有谁帮一帮。
这年头,非常单纯的社交关系,很难找到。
多数的社交,是有一定目标的。
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很充分地说明,亲戚也会趋炎附势。
你作为富有的一方,看到亲戚都来找自己,希望能帮一帮。你也犯难了,这是爱莫能助了。一大批人,哪能都照顾到呢?
你作为穷苦的人,找到富有的亲戚,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作为礼物,送过去。
你以为可以得到帮助,或者潜在帮忙的机会。但是结局,让你不满意,亲戚甚至很直接拒绝帮忙。
几次求亲戚,都碰一鼻子灰。你肯定会惊醒过来,从此就靠自己了。
比方说,你的儿子大学毕业,要找工作。希望某个体制内的亲戚指点,但是他不当一回事。后来,你的儿子自己去厂里打工,混得还好。
从你不指望亲戚那一天开始,你就和亲戚关系远了很多。
你不靠我,我不靠你,利益牵扯都没有了,那么走亲就显得很多余了。尤其是那些“明显可以帮到、却明显不愿意帮的亲戚”,第一时间被你漠视。
04
“简单生活”的心态:每天活得很有规律,不想被破坏。
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张大爷,每天一大早,就去公园打太极拳,然后回家洗漱,早餐。
白天去参与公益活动,或者找附近的老人下棋。
傍晚去跳舞。
过节的时候,和老伴开车到附近走一走,看看风景。
说起过节走亲,张大爷就一脸嫌弃:真正的开心,不是高朋满座,是保持自由自在。
张大爷还说:“如果我们去农村亲戚家,他们开春就要下地干活。我们去了,他活干不了,也为难。”
确实,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规律,谁都不希望被人打乱了。
除了一天的时间安排,还有饭菜的安排,也是各有习惯的。喜欢大鱼大肉的人,去吃亲戚家的青菜萝卜,不是很开心;反过来,也是一样。
人与人到底不在一个频道上,不要强行扭在一起。
对节俭生活的老人,一大群亲戚来了,待客的饭菜很多,吃不完,又浪费;浪费了,也太可惜了;自己慢慢吃掉,又都是隔夜菜,感觉不卫生。怎么做,都是不舒服。唯有不待客,最好。
05
诗曰:“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在变老的路上,心情也慢慢改变,从热闹到安逸,从麻烦到简单。
亲戚们,能够平时扯几句,知道彼此过得还好,就可以了。
到了后来,慢慢发现,亲戚好不好,也不靠数量,靠质量。真正有质量的亲戚,也就两三个,甚至一个都没有。
我们终将从感性,回到理性。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